-
致此時此刻:關于《空山橫》與演講締造的可能世界
1916至1920年間,伯林一家住在彼得格勒城北一個小型陶器廠的頂樓,那是一套租下的公寓,樓下院子四散著陶瓷的嵌花器物的碎片,樓上有間藏書室,伯林“孤獨而早熟”童年的一部分,就在這里長成。
2025-04-29
-
歷史甬道與藏私美學——“80后”寫作與90年代經(jīng)驗的多重纏繞
1999年12月31日,一場迎接新千年的慶祝晚會,在剛剛落成的中華世紀壇舉行。
2025-04-29
-
東君:中國小說的味與道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晚上無聊,圍坐火堆旁,講論最多的,除了人自身,還有蟲魚鳥獸之事。
2025-04-29
-
灰銹色紋章,先鋒敘事中的歷史褶皺——重讀呂新《五里一徘徊》
呂新的中篇小說《五里一徘徊》發(fā)表在《收獲》1993年第3期,以獨特的灰色美學構(gòu)建起一個充滿歷史褶皺的文學世界。
2025-04-28
-
再造“傳統(tǒng)”:新筆記小說的鄉(xiāng)土敘事革新——以莫言《一斗閣筆記》為中心
筆記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的重要門類,深刻影響著文言小說的發(fā)展脈絡,甚至有學者認為:“中國小說濫觴于筆記小說。
2025-04-28
-
張定浩:消失的詩人
“詩人”作為一個小說主題,大概是東君長久以來縈繞于心的事。
2025-04-28
-
大地上不安的魂靈——讀胡學文長篇小說《龍鳳歌》
一 胡學文的長篇新作《龍鳳歌》依舊是一部關于鄉(xiāng)土、生命與苦難的作品。
2025-04-28
-
新大眾文藝:從打工文學到素人寫作
編者 王十月、鄭小瓊、柳冬嫵都曾是東莞的打工者,他們以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成為“打工文學”的實踐者和代表性作家。
2025-04-28
-
蘇建華:追尋齊魯文脈 堅定文化自信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以五千年庚續(xù)傳承不斷而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2025-04-28
-
程小瑩:溫情的細節(jié)主義者
即使過了六旬,程小瑩依舊挺拔,一百八十幾的身高,仿佛未曾受過時間的壓一樣。
2025-04-28
-
李林榮:文學中國的山西道路
一 有句話說,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
2025-04-27
-
風花雪月的詩人茶山青
云南是多民族省份,民族同胞能歌善舞,文化底蘊深厚。
2025-04-27
-
作為一種動態(tài)化和成長性的行動詩學——第三代詩人經(jīng)典化問題重釋與反思
摘 要 作為1980年代重要的先鋒文學思潮,第三代詩人對朦朧詩的反叛、激進的出場方式和特殊的文本傳播途徑,已經(jīng)在當年及后來的經(jīng)典化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特別的現(xiàn)象。
2025-04-27
-
“奇正相生”——論《去老萬玉家》的史傳精神與尚奇趣味
史傳傳統(tǒng)為中國小說賦予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小說不僅是個人敘述,也是對社會和歷史的反思,可以“補正史之闕”。
2025-04-27
-
記憶喚醒之后:黎紫書《告別的年代》的后設與后記憶
01 引言 《告別的年代》是馬來西亞女作家黎紫書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于2010年出版,2022年英文譯本The Age of Goodbyes出版。
2025-04-27
-
風華不減還是美人遲暮?——淺析新世紀“70后”女作家的“中年寫作”
“中年寫作”最先由詩人肖開愚于1989年提出,他認為作家詩人的經(jīng)驗積累與創(chuàng)作之間有著緊密的內(nèi)在關聯(lián)。
2025-04-27
-
馬原的 “元童話”,或先鋒文學的未來
翻開今年第一期的《上海文學》,令人意外的是,我們再次見到了久違的馬原。
2025-04-26
-
寫作是用一束微光,照亮另一束微光
《十二盞微光》的含山量很足。
2025-04-26
-
用漢語寫出批評的中式文體
漢語能不能寫出批評的中式文體?提出這個問題的前提背景是,如今流行的文學批評,基本上是一種漢語寫出來的西式文體。
2025-04-26
-
精神的昆侖,生命的約定
時隔數(shù)年,作家畢淑敏推出長篇小說《昆侖約定》,她自稱“終于完成了對一座山的承諾”。
2025-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