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 “文學革命”與“文學性”的生成

      摘要:首先梳理西方文學性探討歷程,指明文學性問題包含的具體維度,為我們的研究提供理論參照。

    關鍵詞:  文學性文學革命2023-04-07

  • 走向公共性——文學批評有效性如何抵達?

      1998年,《南方文壇》推出“今日批評家”欄目,至今已推介過南帆、陳曉明、郜元寶、王干、孟繁華、李潔非、張新穎、曠新年、洪治綱、王彬彬、張檸、程文超、吳俊、戴錦華、羅崗、施戰(zhàn)軍、楊揚、葛紅兵、何向陽等上百位批評家,幾乎涵蓋了當下最豪華的文學批評者隊伍,功勞不可謂不大。

    關鍵詞:  文學批評2023-04-04

  • 文學的先鋒性永遠重要——也談“新南方寫作”與廣西文學

      新世紀不知不覺已跨過了20多個年頭,以某種命名來界定一個時期文學主潮的方式,在復雜的文學現象面前顯得越來越捉襟見肘。

    關鍵詞:  新南方寫作廣西文學2023-04-02

  • 新的領地等待小說去掘進

      詩人、評論家波德萊爾提出了藝術之美的兩重性特點,他說:“構成美的一種成分是永恒的、不變的,其多少極難加以確定;另一種成分是相對的、暫時的,可以說它是時代、風尚、道德、情欲,或是其中一種,或是兼容并蓄。

    關鍵詞:  小說2023-03-31

  • 中國當代“小說講稿”的研究路徑

      近二十余年來,小說家進入大學擔任專職教師,逐漸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

    關鍵詞:  小說講稿2023-03-29

  • 走向公共性——文學批評有效性如何抵達?

      1998年,《南方文壇》推出“今日批評家”欄目,至今已推介過南帆、陳曉明、郜元寶、王干、孟繁華、李潔非、張新穎、曠新年、洪治綱、王彬彬、張檸、程文超、吳俊、戴錦華、羅崗、施戰(zhàn)軍、楊揚、葛紅兵、何向陽等上百位批評家,幾乎涵蓋了當下最豪華的文學批評者隊伍,功勞不可謂不大。

    關鍵詞:  文學批評2023-03-28

  • 周麗華:文學批評的同人化與圈子化

      何為文學批評的同人化與圈子化?當我們提出這樣一個命題時,側重考量的是文學批評的生產運作機制、傳播形式、接受方式和影響范圍。

    關鍵詞:  文學批評2023-03-27

  • 跨圈層傳播——“圈子化”批評的破解之道?

      批評的圈子化、同人化寫作現象,作為文學批評領域的一個頑疾,一直以來難以找到破解的方法。

    2023-03-24

  • 文學與“算法”

      ChatGPT及其“算法” 文學與“算法”這個話題已經存在一段時間,ChatGPT再度把這個話題擺放到前臺。

    2023-03-24

  • 謝有順:召喚一種新的現代小說

      中國當代小說一直沒能較理想地平衡好兩種關系,概括起來說,就是實與虛、小與大的關系。

    2023-03-22

  • 文學性意味著什么——從閱讀經驗看文學性

      喬納森的《文學理論》介紹了西方學者對文學性研究的情況。

    關鍵詞:  文學性2023-03-21

  • 賀紹俊:知識性寫作與介入文學現場

      我在這篇文章里想談兩個話題,一個是正在興起的知識性寫作,另一個是如何讓批評介入文學現場。

    2023-03-16

  • 把“世界”作為考察青年文學的視野和方法

      在關于當下青年文學的觀察中,我注意到,“世界”成為他們區(qū)別于以往世代的突出特質。

    關鍵詞:  青年文學2023-03-15

  • 岳雯:批評的困境與潛能

      始終在當代文學的場域,持續(xù)不斷地看,一張基于文學批評的知識地圖終于慢慢顯露自身。

    關鍵詞:  批評2023-03-14

  • 楊斌華:文學雜志的評價怪圈及其他

      “文學新批評”今日推出楊斌華《文學雜志的評價怪圈及其他》。

    關鍵詞:  文學雜志2023-03-13

  • 擺脫對于閱讀的“誤讀”

      近日,一則《水滸傳》被舉報的消息在互聯網上引起關注。

    關鍵詞:  閱讀誤讀2023-03-01

  • 南帆:如何解剖小說

      現今,我們所讀到的文學批評之中,小說的批評占據了很大的一部分。

    2023-02-28

  • 存在一種令人愉悅的“文學性”嗎?

      ● 摘 要 文學的泛化是從作品中心轉向文化中心,這種“文學性”的蔓延,使“文學”成了一個無所不包的宏大概念,既取消了文學的獨立性和唯一性,也阻斷了文學在想象世界里的可能性。

    關鍵詞:  文學性2023-02-28

  • 毛尖:洪子誠為什么不喜歡讀金庸

      洪子誠 不是,也不是 在一次采訪中,洪子誠講了下面這段話: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寫完《作家的姿態(tài)與自我意識》就病了,邵燕君老師抱著《天龍八部》到我家,說你生病正好可以讀金庸。

    關鍵詞:  洪子誠文學史文學批評2023-02-27

  • 信息時代,文化的變與不變

      主持人 劉大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觀察者 樊迎春(北京大學文學講習所教師) 胡妍妍(《人民日報》文藝部編輯) 黃 平(華東師范大學中國創(chuàng)意寫作研究院教授) 霍 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助理研究員) 金 理(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紅濤(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 李 靜(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副研究員) 劉 濤(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劉月悅(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文學院講師) 羅雅琳(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評論》編輯) 沈 閃(湖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文 珍(作家) 楊慶祥(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張慧瑜(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員) 周志雄(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 背 景 在我們身處的信息時代,大數據、算法、機器學習等等這些新興事物,已經滲透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2023-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