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一個深度i人的憂傷”,馬華作家龔萬輝《人工少女》上市
未來,世界因為一場瘟疫而毀滅,疲憊的父親帶著他的人工女兒莉莉卡,跋涉在被雨林接管的城市廢墟之中,通過一扇扇記憶之“門”,穿梭回過去,經(jīng)歷封藏的往事。穿越12扇記憶之門,他們會遇到什么呢?
這是馬來西亞華人作家龔萬輝的長篇小說《人工少女》的故事,在這個科幻融合魔幻元素的故事中,主人公穿越回過去,揭開那些不被看見的人、不能痊愈的傷痛。
龔萬輝1976年出生于馬來西亞柔佛州,畢業(yè)于吉隆坡美術學院和臺灣師范大學美術系。著有小說集《卵生年代》《隔壁的房間》,長篇小說《人工少女》,散文集《清晨校車》等。
他成長的時代是現(xiàn)實主義文學漸趨沉寂、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這樣的經(jīng)歷使他的創(chuàng)作與傳統(tǒng)的馬華文學形成對比。龔萬輝曾獲馬來西亞花蹤文學獎、優(yōu)秀青年作家獎,被評為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之一。
在小說集《隔壁的房間》《卵生年代》等作品出版后,2022年他的首部長篇小說《人工少女》出版,近日,簡體中文版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人工少女》出版后,讓龔萬輝的名字在華語文學界更加出圈,這部作品與林棹《潮汐圖》、葛亮《燕食記》、馬伯庸《大醫(yī)·破曉篇》、林白《北流》等入選《亞洲周刊》2022全球華人十大小說;2024年,摘得代表馬華文壇最高榮譽的花蹤文學獎。
與馬華文學的前輩作家李永平、張貴興等人的作品不同,盡管《人工少女》不乏馬華文學的常見元素,但其筆墨并不在“蕉風椰雨”的南洋地域風情上流連。它植根于另一種“雨林”——由鋼筋水泥鑄造的城市森林,以王家衛(wèi)電影般繾綣的語言和寓言式結構,講述其中發(fā)生的種種無力溝通、怕被(或已被)傷害的人的故事,深刻揭示出主動或被動的“隔離”,乃是現(xiàn)代生活的常態(tài)——黎紫書評價其為“一個深度‘i人’的憂傷”。
在這個意義上,《人工少女》超越一般的“南洋文學”,而具備了“世界文學”的素質。在全世界經(jīng)歷了新冠疫情造成的封閉之后,《人工少女》以一種內(nèi)在的方式,探討重建溝通的可能性。
《人工少女》包裹著科幻的外殼,其風貌更接近于《百年孤獨》式的魔幻。小說寫一個衰老、無助的父親,在女兒手中像蠟燭一樣溶解在浴缸里(瀕臨死亡的隱喻);
一個癡迷角色扮演、不被家人理解的少年,在封閉的房間中日復一復用縫紉機織出一只“繭”裹住自己,并從中逃逸;地道里游擊隊員們的嬰孩,在大雨傾盆的山林之中,變成了一群野豬崽子……
龔萬輝施展他的時空變形術,將生活乃至歷史中潛藏的暴力,以極為寫意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并提供了一種新的認知傷害的路徑。
下周三(7月16日),龔萬輝將做客香港書展,在“名作家講座”上分享“記憶的房間和未來的旅程:小說的想象和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