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托馬斯·品欽:只是隱居并且依然在寫作
來源:文匯報 | 鄭周明  2025年04月25日12:56

87歲的托馬斯·品欽時隔12年的長篇小說新作《暗影車票》(Shadow Ticket)將于今年10月由企鵝出版社出版,小說封面未定,出版信息顯示該書有384頁。據(jù)悉,《暗影車票》是托馬斯·品欽的第十部作品,與他的兩部近作《性本惡》(2009年)和《致命尖端》(2013年)一樣,這部新作也是一部關于私家偵探的黑色小說。

《暗影車票》以大蕭條時期的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為背景,講述了偵探??怂埂溈怂裉貙ふ夷汤壹易迮^承人的故事,他最終來到匈牙利,與納粹、蘇聯(lián)特工、英國間諜、搖滾樂手、超自然現(xiàn)象從業(yè)者以及不法摩托車手發(fā)生了各種糾纏不清的故事?!皩ο?怂箒碚f,唯一的亮點是大樂隊時代的曙光,而且他碰巧是個很棒的舞者。”《暗影車票》在企鵝蘭登書屋網站上的描述寫道,“至于這是否足以讓他以某種方式跳著林迪舞回到密爾沃基,回到可能已不復存在的正常世界,則是另一個問題?!?/p>

出版商的這個消息至少讓喜歡品欽的全球讀者松了一口氣,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品欽和另一位隱居的作家杰羅姆·大衛(wèi)·塞林格齊名,幾乎無人知曉他在什么地方,甚至外界常常傳聞品欽已經去世。2023年底,品欽的個人檔案被出售給位于南加州的亨廷頓圖書館,其中包括他每部小說的打字稿和草稿、手寫筆記、與出版商的通信和對作品的研究,這更加重了外界對于品欽是否還在世的疑慮。如今新作消息打消了讀者的疑慮,這表明這位老作家依然在隱居中寫作。

作為后現(xiàn)代主義代表作家之一,品欽的小說以諷刺美國社會、反對主流文化聞名,主題廣泛涉及歷史、自然科學、數(shù)學、工程學、信息學、未來科幻等不同領域,讓讀者不斷從中獲得對當下現(xiàn)實的提醒和反思。

文學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將其與唐·德里羅、菲利普·羅斯和科馬克·麥卡錫一起列為他那個時代四位最主要的小說家,并極力推崇品欽的小說《拍賣第四十九批》,“這部作品似乎包含了其他很多題材的特點:徹底翻轉的偵探故事、社會諷刺、美國末日啟示錄文學?!薄拔覀兡壳罢幱谄窔J的時代,一個人造物和偏執(zhí)狂的時代,被系統(tǒng)控制。品欽驚人的創(chuàng)造性,在于他再現(xiàn)了挑戰(zhàn)系統(tǒng)的沖動,即便這種沖動和再現(xiàn)總是被擊敗?!?/p>

品欽創(chuàng)作于1973年的巨著《萬有引力之虹》廣為流傳,一些評論家稱該作品為戰(zhàn)后最偉大的英語小說之一,認為其可以比肩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品欽對包括薩爾曼·拉什迪、大衛(wèi)·福斯特·華萊士在內的幾代作家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自問世之日起,該書里的一些細節(jié)一直啟發(fā)著藝術界最酷、最前衛(wèi)的靈感:1996年,電影《猜火車》里主人公潛入抽水馬桶的橋段;1999年,電影《駭客帝國》里主人公尼奧吞下的紅色藥丸;2007年,電視劇《生活大爆炸》里謝耳朵的原型;2014年,電影《星際穿越》里墨菲書架上的必讀書;2019年,電影《利刃出鞘》里演繹“萬有引力之虹的終結”理論場景……

品欽留給世界的另一個形象在于他常年隱居避世。自從1963年他的后現(xiàn)代首作《V》出版并成為暢銷書以來,品欽基本上一直回避媒體的關注。他用黑布遮住窗戶,整夜寫作,白天睡覺,委托他人代替自己領取文學獎。1997年,有個攝制組在曼哈頓偶遇并拍到他后,他打電話給電視臺表示抗議,“讓我直說吧,”他說,“我不喜歡被拍?!鄙踔劣泻檬抡呷テ窔J曾經就讀的康奈爾大學的年級名冊上查訪舊檔案時,竟然發(fā)現(xiàn)唯獨品欽的那頁上的照片不翼而飛。也因此,如今各大文學網站發(fā)布他的新作消息時,都找不到他現(xiàn)在的照片,使用的是品欽青年時期拍攝的黑白照片。出人意料的是,品欽曾在動畫片《辛普森一家》中“獻聲”,為自己的形象配音,只不過那個形象頭上套著一個紙袋,令觀眾哭笑不得。

今年還有一個熱點與品欽有關,1990年出版的小說《葡萄園》被導演保羅·托馬斯·安德森搬上銀幕,影片以《一戰(zhàn)接一戰(zhàn)》(One Battle After Another)為名,將于9月26日由華納兄弟影業(yè)上映,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和西恩·潘等知名演員主演。

在原著《葡萄園》中,品欽以極富張力的語言和極端簡練的敘事風格講述了少女普蕾麗尋找媽媽弗瑞尼茜的故事。小說中有普蕾麗的嬉皮士爸爸、表面糊涂卻不失真誠愛心的佐埃德,有精明自私、權欲膨脹的聯(lián)邦檢察官布洛克·馮德,有身懷絕技、冒充妓女又殺錯了人的女忍者DL,有“因果理算”的創(chuàng)始人,還有每日沉迷于電視、麻木生活的“類死人”……這是一部在上世紀80年代的背景下回顧60年代歷史的小說,荒唐、幽默、入木三分的諷刺,構成了一幅發(fā)人深思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