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梁曉聲:用文學點亮萬家燈火
來源:光明日報 | 謝云開  2025年04月13日09:08

用一雙飽含深情的眼,觀照人性中的溫暖真誠。

用一桿充滿力量的筆,書寫幾代人的無悔青春。

用一顆赤誠滾燙的心,點亮塵世間的萬家燈火。

梁曉聲,這位與共和國同齡的作家,在人世間風雪的淬煉中,筆耕不輟,且行且歌。

“我是喝松花江水長大的,雪城哈爾濱是生我養(yǎng)我的故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的故事是我創(chuàng)作的源泉,不斷喚起我創(chuàng)作的激情、熱情。”春日的陽光灑向窗欞,照在客廳一角。梁曉聲安適地坐在書桌前,愛犬依偎著他。他留著平頭,目光慈祥,宛若鄰家老人,與記者娓娓而談。

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建筑工人,梁曉聲的父親曾遠赴西北,支援祖國建設。母親成了他“不識字的人生導師”,讓他從小就能敏銳地感受到無處不在的人性之光。記得有一次,全家正準備享用母親用殘存不多的面粉攪成的疙瘩湯,屋門口卻突然出現(xiàn)了一位饑腸轆轆的老人。母親望見了他,毫不猶豫地搬來凳子,把手里的那份疙瘩湯遞給了老人,而自己卻餓著肚子。諸如此類的言傳身教,梁曉聲不但銘記至今,也把這份人間溫情寫進了作品。

2023年12月,在國家大劇院舉辦的散文集《人活著》分享會上,梁曉聲定格了一個寒冬里的溫暖瞬間。他看見一個凍得瑟瑟發(fā)抖的老阿婆在路邊賣菜,這時一個年輕女孩認真挑選了幾個蘿卜買走?!拔倚南耄€有這么好的女孩啊,不管她是90后還是00后,這都成為我們愛現(xiàn)實生活的一個理由?!痹诹簳月曆壑?,根植于內(nèi)心的、為別人著想的人性之善,是最可貴的品質(zhì)之一。

初中畢業(yè)后兩年,梁曉聲自愿到了黑龍江生產(chǎn)建設兵團。那時候的北大荒暴風雪肆虐,滴水成冰,每一寸土地都顯出荒涼。19歲的梁曉聲,在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中磨煉意志,也在靜默的黑土地上傾聽內(nèi)心的聲音。他靠著托爾斯泰的《午夜舞會》、屠格涅夫的《木木》等經(jīng)典作品滋養(yǎng)精神,感悟人生。

創(chuàng)作伊始,梁曉聲的文字,便是他用滿腔熱忱寫就的人性告白?!白髌肪烤箤懙迷趺礃?,在于內(nèi)心是不是有飽滿地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971年,他創(chuàng)作的小說《向?qū)А烦趼朵h芒,梁曉聲也接到了復旦大學中文系拋來的橄欖枝;1982年,小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發(fā)表,展現(xiàn)了一代人純潔的心靈;1983年,《今夜有暴風雪》在《青春》叢刊刊發(fā),高度贊揚知青們堅守的道德理想主義、奮斗精神;1988年,長篇小說《雪城》出版,書中人物為理想而奮斗拼搏的精神感動了萬千讀者……

“小說要看怎樣提升人性,而不只是看怎樣呈現(xiàn)人性?!痹诹簳月曆壑?,文學好比一面鏡子,體現(xiàn)出作家對社會的責任和良知,理應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梁曉聲始終將目光對準需要被關愛、被照顧的弱勢群體,關注老百姓的生活冷暖,用犀利的筆觸揭示深刻的社會矛盾?!陡赣H》《母親》《老師》《天若有情》《人間煙火》,一篇篇、一部部,都是對人間真情的禮贊,也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多維反思。

2019年,梁曉聲的長篇小說《人世間》榮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這部115萬字的巨著,通過周家三兄妹近50年的生活軌跡,展現(xiàn)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和普通人的堅韌品格。2021年,話劇《人世間》在北京首演即獲轟動。2022年,電視劇《人世間》熱播,并獲得第三十四屆電視劇“飛天獎”。有趣的是,梁曉聲本人還在劇中客串了一位法官。多種方式的藝術表達讓梁曉聲的文學世界抵達千家萬戶。在眾多榮譽面前,梁曉聲說:“我的作品能被大眾喜歡,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成果。我也替導演、劇組高興,我對大家的勞動心懷感激?!?/p>

梁曉聲坦言:“《人世間》是我文學生涯所有長篇作品中寫得最累的一部?!碑敃r年過六旬的他,仍堅持用傳統(tǒng)的方式——手寫,完成全書。在寫作過程中,梁曉聲全情投入,甚至連筆跡都會隨著情緒變化而改變。他每天伏案8小時,不知不覺累積了3600多頁手稿。由于長期伏案寫作,他的頸椎嚴重受損,不得不戴著頸托堅持創(chuàng)作。

“《人世間》是為了銘記、為了懷念?!绷簳月暡凰茉焱昝赖闹鹘?,而著重展現(xiàn)人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掙扎與堅守。他希望通過作品讓那些“沉默的、孤獨的、不被關注的”普通人被歷史銘記?!度耸篱g》不僅是梁曉聲的個人記憶,更是一代中國人的集體史詩。

“我一直堅持書寫普通人的善良,即便寫群像,其中一定要有好青年,如果沒有,那群像也是不可信的。”梁曉聲作品中的“小人物”的確很平凡,但他們身上的品格和精神,卻折射出時代的大變遷和社會的大進步。不論是《知青》《返城年代》,還是《中文桃李》《父父子子》,梁曉聲筆下不變的,是對人性溫暖的不斷挖掘。

平凡人的微光,撐起世界的溫度。梁曉聲被譽為文壇中的“平民代言人”,這個評價不僅源于他作品中始終如一的平民視角,還來自他對生活的熱愛。

愛平凡人、愛生活的梁曉聲,也愛閱讀,愛歌唱。梁曉聲隨身攜帶的樸素布包里,常常會放上幾本書。他說:“一個人的成長史如果能伴隨著閱讀史的話,這個人就是幸運的?!辈稍L中,無論對陳子昂、杜甫詩作中的家國情懷,還是對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王六郎》人性的崇高美感,梁曉聲都如數(shù)家珍,娓娓道來。

梁曉聲曾幻想自己像古代行吟詩人一樣,邊走邊唱,“完全放飛,自由奔跑,無拘無束”。他甚至有個頗為沖動的想法:也許有一天自己會以歌手的身份,到地鐵口或建筑工地為工人、為農(nóng)民歌唱,“在我的面前放個小盆,愿意給幾個小錢也可以,但絕不是為了掙錢,而是與他們交流,為他們帶去一些快樂”。

今年75歲的梁曉聲,每天仍堅持工作。采訪行將結(jié)束時,他告訴記者,自己最近正投身于一部長篇電視劇的創(chuàng)作,主要討論當代青年在時代浪潮中的擇業(yè)困惑,以及交織于其間的親情、友情、愛情與鄉(xiāng)情。

從《雪城》到《人世間》,從知青文學到平民史詩,這位用半個多世紀時間丈量人間溫度的作家,為生活寫下最動人的注腳,構建了一個充滿人性溫度的文學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有知青的豪邁、有工人的堅韌、有市井小民的溫情,還有他對文學始終如一的夢想……

“我想多留下一點兒力所能及的記載,為后人研究這一時代,提供哪怕百分之幾的參考。那也是我莫大的榮幸。”梁曉聲語調(diào)溫和,但擲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