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從羌年的情感磁場中尋憶一縷鄉(xiāng)愁
來源:文藝報 | 高璐(羌 族)  2025年01月06日11:48

當悠揚的羌笛聲穿越時序變遷,將“年”的音律散落在羌寨肩頭;當甲辰龍年的冬雪邁過昆侖山脈,抵達岷江峽谷,一個好消息傳來了。2024年12月5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委員會審議并通過我國“羌年”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轉(zhuǎn)入《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街巷間奔走相告的聲音如同和煦的冬陽,驅(qū)散寒潮,溫暖著每一個羌族人的心。

感恩還愿,祭天祈福

羌年(羌語“日麥吉”,意為吉祥歡樂的日子),又稱“羌歷新年”“過小年”,是羌族人舉寨團圓、歡慶豐收、祭天敬祖、祈福驅(qū)穢、還愿納祥的歡慶之日。關(guān)于羌年的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如同鑲嵌在歲月長河中的星辰,一路浩瀚,一路閃耀。

羌族敘事史詩《木姐珠和斗安珠》為羌年的傳承平添了幾分傳奇色彩。傳說,天神木比塔的小女兒木姐珠與羌族牧羊人斗安珠互生情愫。人神之戀難以順理成章,而斗安珠與木姐珠情比金堅,在克服天神的種種刁難后,終成眷屬。天神將糧食種子和牲畜作為嫁妝讓木姐珠帶到人間。夫妻二人依山建屋,種植養(yǎng)畜,紡線織布,繁衍子孫。為答謝天神的恩澤,木姐珠和斗安珠在每年秋收后的十月初一,組織族人舉行隆重的“還天愿”活動,宰牛羊,備祭品,祭山謝神。從此歲歲相沿,十月初一感恩還愿,祭天祈福,逐漸演變成了如今的“羌年”。

在今天的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理縣、茂縣、松潘與綿陽市北川、平武等地,依然沿承著最古老的羌年還愿儀式“祭山會”(羌語“刮入”)。儀式一般分兩個部分:一是祭祀還愿,二是舉寨歡慶。儀式每年由三五家寨民輪流坐莊承辦,會首組織各家各戶準備祭品和咂酒等祭祀用品。從農(nóng)歷九月三十日開始,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都身著色彩艷麗的羌族長衫,腰系羌繡圍腰,腳穿云云鞋。在羌寨最權(quán)威的神職——釋比“許”的帶領(lǐng)下,扛著咂酒、松柏枝、神旗,以及羊、雞、太陽饃、月亮饃、星宿饃等祭品,從山寨浩浩蕩蕩出發(fā),逐一開壇請神。

羌年的祭祀儀式有著毋庸置疑的威嚴和莊重。釋比頭戴猴頭帽,身著羊皮法衣。一手持神杖,一手搖鈴鐺,引領(lǐng)寨子里的壯年男子敲擊羊皮鼓,邁著沉穩(wěn)、粗獷、虔誠的“布茲拉”舞步,向各路神靈頌念敬獻經(jīng)詞。在老釋比的唱經(jīng)聲中,群山、森林與溝壑齊聲呼喚神性的加持,為寨人祈求通坦的土地,讓林田湖草承繼千年的豐饒。老釋比平緩交織的步法,勾繪著厚重的肌理;雄渾的鼓點,綿延于群山之間,似是呼喚古老神靈的護佑。隨后,老釋比將印有經(jīng)文、日月、十二生肖圖及神馬、山水圖案做成的五彩神旗插到白石塔前,向山神還愿,寨民依次敬獻祭品,焚香祈禱,以祈求來年國泰民安、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茂縣黑虎、曲谷和北川縣等地為感恩耕牛在春耕秋收中的功勞,還會舉辦“牛王會”,以此祭奠“牛王菩薩”。無論是“祭山會”還是“牛王會”,無論是“春禱”還是“秋酬”,都是羌族人與天地自然對話的獨特形式,折射出這個古老民族對自然萬物的尊崇與敬畏。而我,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羌族人,每踏上一次祭山之路,就是踏上了一次療愈心靈的自我洗禮之旅。清泉般汩汩流淌的頌禱之音,讓我擺脫了物欲的束縛,直到內(nèi)心澄澈無比。

跳鍋莊,飲咂酒

歡慶豐收的娛樂活動又稱“耍壩子”,這也是全寨人最為歡樂的時刻。男女老少圍著篝火跳鍋莊舞,大口吃烤全羊,痛快地飲咂酒,用豐收的碩果來夯實美好的記憶。咂酒,又稱“收成酒”,是用青稞或小麥發(fā)酵于土壇釀制而成。羌族古唱詩《日主耶》記載了關(guān)于咂酒釀造的技術(shù),另有詩言“萬食雜糧一甕收,王侯到此也低頭。五龍抱住擎天柱,咂盡黃河水倒流”??梢?,素有“喝羌”之稱的古羌人,其豪飲咂酒的風俗由來已久。剛開封的咂酒壇,原漿酒液與糧食雜糅一壇,須與白開水搭配,才能達到最完美的口感。寨中的老釋比主持開壇儀式,口念祝詞,敬獻天地和祖先后,村民們一人持一中空竹竿插入酒壇,輪流吮吸品咂美酒。吸吮時,有專人用木勺往原漿中緩緩添加白開水,其余人圍觀齊唱祝酒歌《西惹木》,一曲結(jié)束,喝酒人方可放下竹竿。喝咂酒也有門道,酒量較好的族人,會將竹竿插得深一些,越往壇底酒精濃度越高,他們總能隨著添水節(jié)奏喝完一整勺的量而不外溢。像我這樣酒量較弱的則要量力而行了,會悄悄把竹竿提得離壇口近一些,飲入的便是低度數(shù)酒,即使喝完一整勺也不會上頭。

要論咂酒的靈魂伴侶,非鍋莊舞莫屬。夜幕低垂,熊熊篝火將激情的光影投向夜空,廣場也隨之迎來動人心弦的時刻?;鸸鈸u曳,映照著每一個人幸福的臉龐。男女圍成弧形站立,領(lǐng)舞者率先高歌一句,跟隨者復唱,循環(huán)往復,或連臂踏歌,或搭肩行舞,或頂胯律動。傳統(tǒng)曲目眾多,有《沙納西》《花兒納吉》《沙由阿尤勒》《格姆喲喲》等等。歌詞與舞步古樸自然,將勞作和生活的場景藝術(shù)化地呈現(xiàn)眼前,古老悠長的曲調(diào),仿佛把人帶回神秘的遠古時代。年輕人更喜歡現(xiàn)代版的鍋莊,手拉著手跟隨音樂載歌載舞,舞步青春豪邁,充滿活力。幾曲鍋莊后,吱吱冒油的烤全羊已分割上桌,外酥里嫩,汁水豐富,大家圍坐在一起,盡享美味盛宴。

“拔得頭籌”

羌年的文化符號如同鐫刻在羌族人基因里的密碼,成為民俗卷帙中靈魂的索引。

“搶活雞”是汶川縣綿虒鎮(zhèn)羌鋒村祭祀儀式結(jié)束后的傳統(tǒng)習俗,爭搶被祝福的活雞,把財喜之氣帶回家,寓意財源廣進的好兆頭。十歲那年,我站在人群里看熱鬧,有幸與一只沾了福氣的活雞來了個親密擁抱,人人都說我是小福星,奶奶樂得逢人便炫耀,惹得鄉(xiāng)鄰好生羨慕。質(zhì)樸的羌族民眾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情于自然風物,這或許就是羌寨族群祖祖輩輩最為淳善和諧的精神特質(zhì)吧。

羌族村民自發(fā)組織的耍獅隊,總會在每年十月初一這天如約而至,挨家挨戶奉上《獅燈歌》祝賀吉祥,“左盤三轉(zhuǎn)生貴子,右盤三轉(zhuǎn)點狀元,狀元頭上插金花,榮華富貴到你家”?!蔼{子”從主人門前一直唱到堂屋,又從堂屋唱到火塘,再由火塘唱到神龕。所有祝福與贊美之詞,經(jīng)由耍獅人輕松、歡快的表演,送達村寨的角角落落。接下來的三五天,羌寨輪莊舉辦羌族傳統(tǒng)競技體育賽事,以推桿、丟窩、抱蛋等項目為主。受年輕人追捧的“推桿”比賽,最考驗雙方的力量和技巧。比賽時,雙方各持一根長桿,將桿的一端抵在自己的肩部,相互頂住,通過“推”“壓”“頂”等技巧,先將對方推出劃定區(qū)域者取勝。競技比賽的佼佼者,需將獲贈的一碗咂酒一飲而盡,再被姑娘們高高拋起,穩(wěn)穩(wěn)接住,算是“拔得頭籌”的殊榮了。

總有一段鄉(xiāng)愁,關(guān)聯(lián)著故鄉(xiāng)的美食,“轉(zhuǎn)轉(zhuǎn)席”“壩壩宴”是羌族人心中揮之不去的牽掛。隨著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提高,羌年的團圓飯多元豐富起來,但傳統(tǒng)菜肴仍然是羌年餐桌上當之無愧的主角。羌家臘肉、香腸、洋芋糍粑、蕎面饃饃……讓每一個羌族人魂牽夢縈。過年時宰殺自家圈養(yǎng)的年豬,經(jīng)過腌制、熏烤等工序制作成色澤金黃、肥瘦相間的臘肉,搭配豆豉、蒜苗炒制,口感香醇,肥而不膩。洋芋糍粑則是將洋芋煮熟后,剝皮搗成泥狀,放在模具內(nèi)凝固成糍粑,配以鹿耳韭酸菜湯蘸食,口感軟糯,酸爽可口。人間至味是團圓,這些看似平常樸實的食材,因為承載著家的溫暖,變得格外親切。

回家過羌年

“鄉(xiāng)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庇H人的盼歸電話,就像一方隱形的磁場,吸引著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們。每年臨近節(jié)日,羌族兒女便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急切,從天南海北奔赴家園,回歸山川、村寨、炊煙和田野,成為祭祀儀式中手持羊皮鼓的舞者,成為高舉彩獅敬頌祝詞的耍獅人,成為吹著羌笛肆意揮灑激情的鄉(xiāng)村演奏家,成為篝火旁含笑轉(zhuǎn)動烤羊軸桿的快樂烤匠,成為推桿比賽中把臉憋紅的力爭上游者。在團聚的日子里,親族鄰里盡情釋放內(nèi)心的情感,暢訴離別情懷,互道平安順遂。天生溫良淳樸的羌族兒女就像隨風散落的蒲公英,在故土與他鄉(xiāng)之間游走,但故鄉(xiāng)終究是每一個羌族人的根脈之地?;丶疫^羌年,是羌族人刻在骨子里的企盼。

在漫長的歷史積淀與文明的不斷交融中,羌年,又被新時代賦予了嶄新的氣息。2024年,汶川縣推出羌族非遺沉浸式主題演出《紅色羌年》,以情景劇為載體,融合羌繡、剪紙、羌陶、羌香、茶藝、口弦等非遺項目,以及薩朗舞蹈、跳背簍、山歌對唱、舞麻龍、舞獅、推桿等原生態(tài)表演,讓游客沉浸式體驗羌年民俗。理縣桃坪羌寨舉辦了“羌年暨花兒納吉賽歌節(jié)”活動,身著民族盛裝的羌族民眾與八方賓朋歡聚一堂,載歌載舞。

近年來,政府高度重視羌年的完整保護和傳承,全面修復傳統(tǒng)羌寨村落與祭祀活動場所,提升改造羌年傳習所,扶持羌年代表性傳承人收徒傳藝,挖掘羌語校本課程,組織羌年傳習實踐活動,增強羌族青少年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隨著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羌年列入《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羌年的血脈從古老重回強勁。

光陰的故事里,羌年像一位老者,時而流露出蒼老深邃的神色,在歲月更迭中,承載一代又一代的成長記憶;在新時代的樂章中,羌年又像一個活力四射的青年,帶著渾厚的羌音羌色,將主旋律歌唱得生動鮮明。每一位羌族人在羌年里默默守望鄉(xiāng)音,在縱橫交錯的發(fā)展脈絡里,以堅韌的民族熱情,堅守著羌年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