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王安憶:論長道短
來源:上海文藝出版社 | 王安憶  2024年12月17日11:29

短篇小說在我并不是十分適合的體裁,所以當(dāng)數(shù)點排列,發(fā)現(xiàn)竟有一百多篇的積累,就感到意外了,不禁要認真檢討寫作短篇的經(jīng)過和得失。漫漫回想,寫作短篇小說大約可劃分如此一些階段——第一個階段,其實是我寫作的起步階段。和很多寫作者一樣,短篇小說,尤其寫兒童的短篇小說,往往是用來做練習(xí),因內(nèi)容淺近,篇幅輕巧而比較容易掌握。我第一篇小說,《誰是未來的中隊長》,發(fā)表于一九七九年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主辦的《少年文藝》,六千字數(shù)。在第一次寫小說的人來說,這已經(jīng)是個了不得的工程,根本顧不上結(jié)構(gòu)、布局,單是要編圓一個故事,就很費周折了。那種三百字一頁的格子稿紙,十張三千字,二十張六千字,厚厚的一疊,頗有些分量,相當(dāng)?shù)某删透辛?。在寫了幾篇六千字以?nèi)的兒童小說以后,我嘗試寫作的第一篇所謂成人小說《雨,沙沙沙》,也是六千字。此時,在六千字內(nèi),似乎調(diào)停自如:開局,展現(xiàn),高潮,收篷,多少有些套路,只是不自知罷了。事實上,這對于我已是個極限,超出這規(guī)模,恐怕就不怎么好收拾了。我說《雨,沙沙沙》是成人小說,從文學(xué)的角度,小說也許不能分“兒童”與“成人”,但在具體到個人的寫作處境中,這個區(qū)別還是有意味的。兒童小說中的教育目的不可否認,特別是當(dāng)我在《兒童時代》雜志社做編輯,去小學(xué)校調(diào)查、采寫、收集意見、組織活動,是我們的日常工作。盡管小說只是業(yè)余的寫作,但不可避免地,現(xiàn)實的學(xué)校生活提供了針對性的主題。這些主題的范圍有限,同時和我的個人經(jīng)驗也有一定的距離,從嚴格意義上說,在我,兒童小說還不能完全算作小說創(chuàng)作,它們更接近于習(xí)作。所以,我自己常常是將《雨,沙沙沙》作為我的處女作,雖然它并沒有彰顯的成績,而獲得全國性獎項的《誰是未來的中隊長》,我則是將其歸入前寫作階段。也就是說,我的短篇小說第一階段,是從《雨,沙沙沙》開始,這也是我整個文學(xué)生涯的開端。

對六千字篇幅的突破是不自覺中做出,但要細究,還是有原因的。連續(xù)發(fā)表小說助長了信心,許多積壓著的體驗和情感頓時找到了出路,一并涌向小說的敘述。說來也奇怪,在那二十幾歲的年齡,遠沒摸到人生的深淺,可卻是經(jīng)驗最豐饒的時期,其實是泥沙俱下,而現(xiàn)在,去蕪存精?;剡^頭去看那時的小說,難免汗顏,要留到現(xiàn)在寫,絕不可能寫成那個樣子。然而,話說回來,現(xiàn)在也許就不會去寫它了。那時候的粗糙,魯莽,自有一股子活力,飽滿極了,漫天漫地,伸手一握,就是一捧土,栽出了青苗,雜蕪是雜蕪,可是生機盎然。就這樣,《雨,沙沙沙》之后不久,一口氣寫下《苦果》,超出了二萬字。這一個短篇,更像是中篇,這時候,直到后來真的開始寫中篇的時候,對短篇和中篇的結(jié)構(gòu),也還沒到自覺的認識,多是以字數(shù)為區(qū)分,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并不以為體例本身有意味。沒有自覺也好,那就是自由,完全不受拘束。心中又激蕩著情感,有無限要表達的欲望,一篇沒結(jié)束,下一篇已經(jīng)催逼上來。在我寫作夠一本短篇小說集《雨,沙沙沙》,便生出寫中篇小說的野心。與其說是中篇的結(jié)構(gòu)吸引我,不如說是篇幅。對于六千字起家的我,標(biāo)準中篇的五萬字是一具龐然大物,而我生性是貪大貪多,就是這種貪欲讓我有了耐心。當(dāng)你面對一個從未對付過的龐大字數(shù)時,首先需要的是耐心。在我寫作第一部長篇小說時,這耐心就更長一級。在這表面的吸引之下,是不是還潛伏著一種需求,就是尋找更適合我本性的形式,這形式不只在于體量上的大小,更是在于結(jié)構(gòu),一個要比短篇小說粗笨結(jié)實的結(jié)構(gòu),因我天生缺乏那種靈巧的專屬短篇小說的特質(zhì)。這有待于漫長的時間和實踐,漸漸地去發(fā)現(xiàn)。其時,我繼續(xù)由著性子,寫一陣子短篇,寫一個中篇,寫一陣子短篇,再寫一個中篇,卻也形成節(jié)奏,反映出某種規(guī)律,就是在短篇寫作中積蓄起能量,在中篇里釋放,然后,開始寫第一部長篇。在這樣貌似自然的交替之中,逐漸產(chǎn)生一種下意識的選擇,將比較小的材料交給短篇小說處理,規(guī)模大的則留給中篇,以至于長篇。像《戰(zhàn)士回家》《老康回來》《打一電影名字》等等,多是這些所謂“小”的材料。似乎出于暗中的偏袒,我越來越傾斜中篇,某些小材料,我無意間擴張了作中篇,于是,能夠給短篇嚼食的,日趨零碎,并且越來越少,終至沒有?!而F鵲一戰(zhàn)》是我掛筆短篇之前的最后一篇,說實在,它還是可以發(fā)展成一個中篇,是因為其中的人物是續(xù)中篇小說《好姆媽,謝伯伯,小妹阿姨和妮妮》延伸過來,旁開一個故事,人物都有前史,因而也有限制,不便強求,到好就收了。自此,打住,是一九八六年初。還有零星幾篇,《阿芳的燈》《洗澡》,都是因邀稿殷切,不得已才寫出,就像是短篇小說的余韻似的,再過一兩年,一篇也沒有了。這就是我所劃分的第一階段吧。

之后的十年,也就是一九八六年到一九九六年,十年里,我只寫中篇和長篇。應(yīng)當(dāng)說,中長篇的體例是比較適合我的,我自忖長處是耐力,能夠在較長時間里控制節(jié)奏,勻速前進。想到前面是漫長的篇幅需要去填滿,會生出一種富足的心情,很興奮。相反,短小的,如短篇小說那樣的體量,從開頭就可看見結(jié)束,倒急躁起來,按捺不住性子。短篇小說需要的是一蹴而就的彈跳力,我卻沒有,我是有些類似工匠,而且不是巧匠,屬砌長城那種粗工。一塊一塊砌磚,越龐大的體量越讓我進入競技狀態(tài)。這十年的末尾三年,我可說是連續(xù)寫作兩部長篇小說,《紀實與虛構(gòu)》和《長恨歌》,其間寫了中篇《傷心太平洋》,其后則是《我愛比爾》《姊妹們》。事情已經(jīng)到了不節(jié)制的程度,可謂耗資靡費,真有掏空抽干的感覺,于是,剎那間止住。接下來的一整年沒寫作小說,只作些整理講稿的文字工作,就像歇地一樣,等待能量再次聚集。將息一年,一九九七年,復(fù)又開始小說寫作,第一篇是短篇小說《蚌埠》。

其時,心情格外安靜和從容,沒有一絲強求,每一個字都是自然地舒緩地滋生出來。看起來,短篇小說總是作寫作之始,抱小心謹慎的態(tài)度,但這一次和上一次又有所不同。上一次的謹慎多少是手足無措,這一次則有意為之,自覺地節(jié)制。從題目看,《蚌埠》應(yīng)是篇大文章,可事實上,我只寫了一萬字的篇幅,我將這城市當(dāng)人,為之畫一幅像。第二篇短篇小說是《天仙配》,說了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要是放手鋪陳開來,可作中篇,但我并沒有旁生枝節(jié),而是單純地敘述完畢,不過,是個長短篇,一萬五千字。短篇小說的寫作,就此又拉開帷幕,帶著一點探尋的表情。我對短篇小說有了敬意,也有了興味,但不等于說我就對它有辦法了,我還是自覺得不及。尤其是看劉慶邦、蘇童、遲子建的短篇小說,是什么樣的神來之筆??!更知道自己的不相宜,也就因此,更甚于對它好奇,當(dāng)然我只能后天努力。我發(fā)現(xiàn)短篇小說的題材并不止是“短小”,雖然我在“短小”處摸索了很久,比如《聚沙成塔》《小東西》《千人一面》,那都是些邊角之類的材料,多少是余興之作,并非我的本意。直到《喜宴》《開會》《招工》一批,我方才隱約摸索到路數(shù),我想,短篇小說的材質(zhì)應(yīng)是輕盈。這一回,我是真受到它的吸引,但“輕盈”恰是我匱缺的,先天匱缺的,補也補不上來。我的笨重不時要漏出餡來,比如《酒徒》,直奔二萬字,而我堅持這是一個短篇小說,我不是說它“輕盈”,而是這故事的材質(zhì)有一種“枯瘦”,我不能注水。“枯瘦”能不能算短篇小說的特質(zhì)之一呢?不知道,只知道“枯瘦”也不是我的特質(zhì),我是撞上什么算什么。不管發(fā)生了什么,自此,我沒有中斷短篇小說寫作。在這連貫的寫作中,事情并不是沒有變化的,所以,我還是想再辟一個階段。

第三階段,我以為是從《發(fā)廊情話》和《姊妹行》開始的。此階段,我正視了我在短篇小說上的缺陷,但不是以回避的方式,而是和解,嘗試著與短篇小說建立一種兩相得宜的關(guān)系。這兩篇小說我都沒有放棄講述完整的故事,《發(fā)廊情話》,我做的是藏匿。將故事限制在固定空間和固定的視角里進行講述,某部分情節(jié)便不得不隱身于未知中,留下揣測的余地。也因此,它更具備詮釋的條件,于是,吸引了用功的人們的熱情。我私心里卻更喜歡《姊妹行》一些,我雖然決定它是短篇小說,但卻沒有約束自己天性上的拙勁,就是從頭道來,所以顯現(xiàn)出枝節(jié)蔓生的自由自在,篇幅也突破了兩萬字。遲子建也喜歡《姊妹行》,她說,最后,分田找到水,兩人說走就走,看到這一節(jié),她嚇一跳,激動起來。這話正說到我心坎上,這個聽來的故事擱了有十來年,終于讓我決定寫成小說,就是因為想象她們倆將嬰兒一扔,拔腳就跑的情景,這一情景將兩人的面貌描摹出來了。這是不是靈感?不知道,但它大約就屬于那種“輕盈”,也大約就是這一筆,讓我將故事規(guī)定于短篇小說。寫作的人,就是這么心有靈犀?!舵⒚眯小芬渤3R税l(fā)問,為什么不寫成中篇小說,我想,它可以寫成中篇,但我恰巧將它寫成了短篇,一個篇幅較長的短篇。此時,我對篇幅已不那么在意,區(qū)別短篇和中篇的,我以為更關(guān)鍵的,是材質(zhì)。當(dāng)然,有時候事情確實不那么好分辨,《臨淮關(guān)》也是騎線,我當(dāng)它短篇小說寫,可是許多選刊將它作中篇選讀。我也猶疑著它算不算一個標(biāo)準的短篇小說,要知道,無論關(guān)于寫作說出多少道理,臨到下筆,多是不自覺,由具體形勢所趨。但一些較為明顯的錯處是清楚的,比如《紅光》,其實是一個中篇的結(jié)構(gòu),因為刻意要寫成短篇,難免寫得太節(jié)約,看起來就枯索了。在此亦可看出一個轉(zhuǎn)向,以往是將小撐大,如今是將大收小,就像手生的匠人做活,會糟蹋材料。上乘的手藝人,從料就看得出是個什么活。愛斯基摩人說的,做活,不過是將多余的部分去掉,難的是不曉得哪是多余,哪是必需的存在。

在這一階段里,除去自覺認識短篇小說的形式,還有一種行文上收斂的趨勢。《長恨歌》可說是我潑灑文字的極致,第一句派生出第二句,第二句派生出第三句,句子的繁殖力特別強,無意中是懷有一股子魯勇,看什么時候撞南墻。這種行文與我貪婪的天性也是有關(guān)系的,其實是濫傷了。任性到頭自會返回來,歸至平靜,加法做完了開始做減法。我寫作向來兩稿,一遍草稿,一遍謄抄,過去,謄抄時一定會膨脹出來,此時卻相反,謄抄時總是在刪節(jié)。于是,能寫短篇的不寫成中篇,能在中篇里完成的決不擴張成長篇。這還稱不上“鍛煉”,而是出于,人生和寫作都到了這樣一種時期,能辨別什么是贅言了,“鍛煉”當(dāng)是指將要言也壓緊密度??尚≌f說到底就是贅言,太過精確就不成其為小說,成經(jīng)言了,但這又是必須走過的路程。從這意義上說,我們所寫下的每一篇小說都是習(xí)作,都是實驗,試著能走多遠,走多遠就要折回頭,折回頭又再走多遠?;仡櫭恳浑A段,都有如此周期,先是不及,后是過之,只有中間一段是恰當(dāng)?shù)摹诘谝浑A段中,是《人人之間》《阿蹺傳略》《老康回來》;第二階段中的《喜宴》《開會》《招工》;第三階段還沒結(jié)束,我以為恰到好處是《黑弄堂》,可隱約覺得將到失足的邊緣,已有“鍛煉”的危險,稍一偏差,便傷之纖巧了。

短篇小說在我的寫作里,特別地突出了文體的挑戰(zhàn),它使文體變成顯學(xué)。由于先天上我與它有隔閡,就更可客觀對待。它并不是我寫作的主要部分,有時候,它似乎是作為反證存在,反證出什么不是短篇,而什么是中篇和長篇。由于對文體的自覺性,難免會有匠氣,那是傷小說之身的。可不管怎么樣,也是一個字一個字寫下的手工活,到底流露的是真性情;集起來這么一堆,也是一堆真歲月。這就又離開了文本的話題,是流過我三十年寫作的一條河。

這位專注于講述“大故事”的小說大師,以充滿敘事性和文學(xué)哲思的筆觸,描繪了她的小說理想和審美精神,多向度展現(xiàn)她關(guān)于文學(xué)、關(guān)于小說創(chuàng)作和閱讀的思想與方法論。以至誠精深的作品解讀探問生活的密碼,用自省而富洞見的表達呈現(xiàn)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多面。細解文本,綜論點評數(shù)十部當(dāng)代重要的作家作品;講述寫作人之間的交集共振和溫煦情感,循跡虛構(gòu)與真實生活轉(zhuǎn)場的玄機;回望自己重要作品創(chuàng)作的內(nèi)心世界,王安憶以獨特的個人經(jīng)驗和寫作睿智,照見了小說、時代與生活的隱秘關(guān)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