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青年學子的自我追尋(節(jié)選)
來源:文學報 | 謝愛磊  2024年05月30日08:26

自2013年起,學者謝愛磊對四所大學的近2000名學生開展追蹤研究。其中,許多學子是從分數(shù)的搏殺中脫穎而出,離開自小生活的村鎮(zhèn)的。邁入大學校園乃至踏上社會后,在陌生的文化世界里,他們需要展開新一次身與心的適調(diào)。結合問卷調(diào)查與深度訪談,作者呈現(xiàn)社會流動過程中青年學子的內(nèi)心世界。

——編者

“學業(yè)錦標賽”

唐心畢業(yè)于南山大學,本科時就讀于化學專業(yè)。在她的記憶里,兒時的成長過程伴隨著劇烈的城市化進程。唐心老家在潮汕,幼時父親務農(nóng)——種植水果。但她提到,慢慢地——“家附近的農(nóng)田逐步地被改建成工廠,村子附近有了七八層高的樓;母親放棄務農(nóng),在家給附近的工廠做代工編織,賺取收入”“拿一些手工活回來,再分給關系親近的人一起做”。唐心回憶道,她家原來的平房后來也被父親借錢重修,在她上高中時變成了三四層高的樓房。訪談時她反復提醒我,她的老家其實不像“在電視里看到的那種農(nóng)村——很落后”。

唐心的學業(yè)始于她家附近一所步行五六分鐘即可到達的學校,征程看似簡單而順利——畢業(yè)通過會考,去了當?shù)刈詈玫囊凰踔校罂歼M一所名牌高中。

在談及高中的環(huán)境時,唐心的總體評價是“很好,環(huán)境和學習氛圍都特別好”。她提到的“環(huán)境和學習氛圍特別好”,主要是指學業(yè)安排特別有利于自己獲得好的成績。訪談時,唐心評價說,雖然與北方高考大省相比,南方的高中“沒那么可怕”,但基本上所有時間都被安排得很緊湊。她記得每天的程式大概是:“早上6點就要起床晨練到6點半,7點20分開始晨讀到7點40分,7點50分正式上課,一直上到下午5點40分左右,再去吃飯——但僅有20分鐘,因為差不多6點就需要回教室看書。晚上7點到10點半再是晚自修?!?/p>

在一個注重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環(huán)境中,用功有著其文化上的正當性,也自然能夠激蕩人心。唐提到,雖然物質條件有點艱苦,但大家也樂在其中,“晚上6點回教室,教室太暗了——還沒到開燈時間,大家都會買一個電燈,能充電的那種,在教室里看書”。

日程被安排得滿滿的,除每日的功課之外就是頻繁的考試。像我遇到的許多受訪者提到的一樣,唐心所在的中學也安排學生在高一高二時把所有的課程都學完,進入高三便開始“做題”?!案咭桓叨臅r候,大概每個月考一次,考語數(shù)英三科,還有期中考、期末考”,到了高三,就變成了“周三下午考一次——理綜當中的某一科”。周末再會考理綜,另外,“還會有期中、期末考試”。高強度的學業(yè)安排使唐心其時就讀的高中維持了相當不錯的升學率——“看母校的宣傳,達到一、二本科線的學生數(shù)應該可以到90%之多”。唐心所在的名牌高中是典型的縣中,擁有當?shù)刈詈玫纳础⒆詈玫膸熧Y以及最多的資源支持。這90%的升學率是這些資源加上唐心所描述的對學生和教師的“高度動員”以及“錦標賽”式的運作機制帶來的結果。

在千里之外的高考大省河南,白與欣此刻也正體驗著這學業(yè)錦標賽帶來的壓力。與欣出生在縣城附近的一個小村子里,初次接受訪談時,她回憶說自己小時候“家庭條件特別艱苦”——“兩歲時,家里才蓋了一間平房”。但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歷史進程給了她父親一定的機遇,到與欣九歲時,家庭環(huán)境又“變得可以”。回憶起自己的學業(yè),與欣緊皺眉頭,說小學的時候“成績中等但比較穩(wěn)定”,初中時“成績特別好”,但到了高中“就不怎么如意”。她說自己初中的時候有點叛逆,但為了能夠考上一所好大學,高中時一改初中的叛逆,“學習上挺努力”。與欣這句話中的“挺”字顯然用得謙虛——她的努力程度應該超乎想象,因為大學時再回憶起這段經(jīng)歷來,她有藏不住的“厭倦”和“痛苦”感,說自己“打死都不想再回去”。讓與欣覺得痛苦的,首先是當時繁忙的日程:“早上大概五點鐘就起床,晚上十一二點才睡。都沒什么假期——暑假只有七天。十一假期就半天或者都不放假。高三大概三周(才能)回家一次——澡都沒法洗?!迸c欣強調(diào)說:“學校又管得特別特別嚴,而且不停地考試?!?/p>

再有讓與欣覺得痛苦的,就是高中的“做題”經(jīng)歷?;貞浧鸶咧袝r上課的情形,她說道:“其實,在我印象里我們不怎么上課,大概高二就把所有課程都已經(jīng)學完了。”高三之前,上課時“老師也就是(很快)講講課本上的東西”“最多的時間都用在了做題上”。上大學后,與欣常有思考,覺得高中教育存在很大的弊端:“高中一半的時間都在做題——就做題,老師(再)講題、糾題——糾正題,再做題和老師講題,再糾正題。”她對語文和英語學習的方式頗不認同,指出語文課寫作文時,議論文寫得太多——“廢話很多,就是為了湊字數(shù)”。至于英語學習,大概的情形是“英語老師不讓背單詞,認為背單詞沒用,一直讓寫題、寫題”,學習只剩下各種做題技巧。與欣發(fā)現(xiàn),等上了大學,自己的英語基礎全都跟不上,“做題技巧都是平時用不到的東西”,但高中三年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高考,學到的東西能用在生活上的很少,這為大學初期的英語學習埋下了隱患:“英文是一個很大的短板,我覺得我自己和(其他城市生源的)同學比起來,英語感覺用好多年都彌補不上?!?/p>

身心“留在過去”

回憶起剛進南山大學時的情形,王唯芷若有所失。她說“當時不知道從哪里下手,有點手忙腳亂”,這讓她“挺慌的”。感到“手忙腳亂”和“慌”是因為大學和高中完全是不一樣的節(jié)奏,而她自己沒有這種節(jié)奏感。

唯芷的家在廣東省東部的一個小鎮(zhèn)上。談到小鎮(zhèn)的樣子,唯芷笑著說:“雖然說是個小鎮(zhèn),但實際上就是兩個村子中間一條路上的兩排門面房。”家中共有四個兄弟姐妹,“父親一直在建筑工地打工,母親在家種點菜”。回憶起自己的求學經(jīng)歷,唯芷說在村小讀完小學后,父母因為“擔心鎮(zhèn)上初中的教學質量”,便商量著讓她參加當?shù)匾患倚陆ㄋ搅⑿=M織的自主招考。因為成績優(yōu)異,唯芷順利考進這所私立學校并拿到獎學金,后來再成為該校新組建的高中部的第二屆學生。

像不少同期建立的私立校一樣,為了追求市場和認可,唯芷的學校采用“半封閉式教育”,特別“重視學生的成績”?!鞍敕忾]”就是“學生的一切都在學校的安排之下”——每周學校統(tǒng)一送學生回家,然后再接回學校,平時在學校里面住、吃。“半封閉”的另一面是整齊劃一的學習管理——“早上6點起床,晨練,快7點統(tǒng)一去吃早餐,之后到教室上課一直到中午,再統(tǒng)一去吃午飯,一直上課到晚上;吃完晚飯還有晚課,再加上晚自習,差不多10點左右下課,然后再回宿舍收拾,11點熄燈”“晚課兩節(jié)分配給任課老師,晚自習兩節(jié),可以講課,但學校會發(fā)很多作業(yè)”。整齊劃一的節(jié)奏之外,唯正對高中學業(yè)另一項比較深刻的記憶是“每個月都有月考”,而且“基本上是從高一開始就是這樣”,但高三的考試變得異常密集,單獨的考試幾乎“每天都有”。

但到了大學,熟悉的統(tǒng)一節(jié)奏一下子消失了,過去被排得滿滿的日程一下子空了許多,這讓唯芷有點“措手不及”。她說大學里的學習和生活“比較靈活”,難以把握。即便是到了大三,當被問及對大學的節(jié)奏適應得如何的時候,唯芷還是說:“我覺得適應一半吧,就是說可能從心理上會接受這樣的過程——你知道你一定會經(jīng)歷這樣的過程,你必須接受這樣的節(jié)奏?!强赡芪疫m應得比較慢,覺得實際的行動沒有完全跟上?!蔽ㄜ剖冀K覺得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可能還留在過去:“形成習慣后我來到大學,就多多少少有些不利的因素吧,因為大學畢竟是很自主的一個地方,它不會每分鐘都告訴你做什么。”

感覺身心“留在過去”是因為過去和現(xiàn)在之間存在著文化上的“斷裂”——過去置身其中的學校與現(xiàn)在置身其中的大學有著一定的文化差異。

“失去坐標”

緊湊的日程安排和不斷的競爭塑造出獨特的生存心態(tài),其渴望肉眼可見的即時產(chǎn)出。要求能夠觀察到即時產(chǎn)出,是因為個體要時時刻刻了解時間投入的效果,了解自己在激烈的競爭中所處的位置,并根據(jù)它們調(diào)整策略。而在學校,產(chǎn)出主要由測試和成績來衡量。

但在大學,再無像高中一樣見縫插針的考試和每周甚至每天可見的投入-產(chǎn)出反饋,也意味著再無周期性地確認自我位置的依托。當舊的考試節(jié)奏消失殆盡,自我也就失去了坐標。漢江大學的向思在訪談時即反復提及,她適應了的東西——考試——消失了,而“這種感覺很不好”。她回憶說,第一個學期結束的時候發(fā)現(xiàn)“沒有中段考,就只有期終考試”。這樣的學習方式讓她很難判斷自己到底是學好了還是沒有學好。她認定這是“到期末了,一考定終身”。向思說她還是適應高中的情形——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學習,再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考試。這樣,假如“這階段沒學好、考差了,就補”。訪談時她用雙手輕輕地在桌子上方的空氣中比畫道:“這樣,我就一層一層壘上去?!?/p>

問題是,大學再沒有這個節(jié)奏的考試,而好像要一次性給你下一個定義——“沒學好”,這讓向思覺得迷茫。另外,向思還發(fā)現(xiàn),在大學中,考試也并非評價和確認自我的唯一方式,大學的考核制度有著更加豐富的內(nèi)涵,隱性又難以捉摸——“真刀真槍的考試沒有了,有的只是其他的考驗,另外,成績變得不再那么重要”。她提到:“我們系是不公布成績的,甚至誰是第一名,誰是第二名,很多時候都不知道?!边@樣,又如何有一個認定自我的標準?

緊湊的日程安排和不斷的競爭塑造出獨特的主體性。它們賦予被塑造的個體明確的奮斗目標——不斷地完善自我、提升成績,也賦予它們對外在約束和關注的依賴?;貞浧饎側氪笠坏臓顟B(tài),南山大學的陳意馨就感慨道:“不知道自己在干嘛,我覺得每天都很忙,可是不知道在忙什么?!彼X得“有的人很早就有計劃,很清楚自己要干什么”,但她又“偏不是這類人”——少了外在的約束和關注,讓她充滿迷茫與困惑。

意馨家住廣東省北部,父母都在小鎮(zhèn)上的一所中學執(zhí)教,爺爺和奶奶生活在小鎮(zhèn)附近的一個村子里?;貞浧饌€人的學校生涯,她提到,自己“最初是在鄉(xiāng)鎮(zhèn)的一所小學就讀”,但等到小升初,父母覺得自己所在的鎮(zhèn)上唯一的中學師資“還不夠理想”,“就想辦法”把她送到了縣城的一所初中就讀。像不少在鄉(xiāng)鎮(zhèn)中學執(zhí)教的老師一樣,意馨的父母雖然在鎮(zhèn)上的中學工作,卻在縣城購置了一套房。這為照顧她提供了不少便利——“爺爺奶奶在高考前一直住在縣城陪讀”,直到她讀完高中,“使命”完成后再回到村里居住。意馨所上的高中也是縣里最好的中學。

像上文中記錄的其他受訪者一樣,意馨在談到高中時代的學業(yè)時,印象最深刻的自然也是“當時日程緊,任務重”。但她提到,一到大學,感覺就完全不一樣:“覺得高中是一直是被老師管著的,就是你要干什么,老師都會給你一個比較明確的方向?!钡狭舜髮W以后,一下子離開了各種約束,“完全是自主了,學習不學習沒有人會去強迫你。像作業(yè)什么的,要抄很簡單,宿舍里有誰做完了,問他一拿就可以做完了。(當然)也有認真學習的人,就是我覺得少了一種約束”。

(選自《小鎮(zhèn)做題家》謝愛磊/著,北京貝貝特·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24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