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想象、三角范式與革命隱喻——白薇“姐妹花”系列敘事的特異性分析
內容提要:伴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知識分子在思想界的諸多革新使他們日益清晰地感受到個人在現(xiàn)實社會面臨的切身問題。女作家白薇于1920年代創(chuàng)作的“姐妹花”系列作品擺脫了古代“雙姝”敘事中姐妹間的內卷和汰弱留強的傳統(tǒng)觀念,通過雙線并進式結構由“類我者”產生的認同機制與極致壓抑的三角結構凸顯了道德、制度、身份危機下阻礙性別主體生成的隱形權力,揭示個體社會化的起點與現(xiàn)代性思潮影響下女性的分眾化形象。在“姐妹花”系列敘事中,白薇從家庭、文化、社會倫理關系的革新再現(xiàn)現(xiàn)代主體確立的過程,由此形成了一套依托形象系列敘事的話語符號與價值邏輯。
關鍵詞:白薇 “姐妹花”敘事 雙重想象 三角范式 革命隱喻
伴隨新文化運動成長起來的第一代女作家白薇在追求自我解放與獨立的道路上,除了面對思想斷裂期的精神困境,在現(xiàn)實中也遭遇了數(shù)次情感上的切膚之痛。白薇1920年代的創(chuàng)作常常設計一對并蒂而生的姐妹同處于一段緊張的三角關系內,從有限空間中展開對女性主體的分眾化實踐,通過戲劇化的想象與文學隱喻演繹現(xiàn)代文明催生下時代女性的真實訴求,并試圖打破話語霸權與性別拘制,尋找到一條通向自我的可行性路徑而做出一系列文學形象圖譜?!短K斐》《琳麗》《炸彈與征鳥》展現(xiàn)出白薇對“后五四”時期有關自由婚戀、倫理道德、身份價值、革命選擇等社會熱點問題的積極回應,她將自我在現(xiàn)實中遭遇的解而未放的困境,通過姐妹花的象征符號展開對女性未來發(fā)展路徑的規(guī)劃,借助層級嵌套的人際關聯(lián)由微觀面剖析極致純凈的親密關系下隱含的權利矛盾,以系列主題形式形成對現(xiàn)代主體成長的持續(xù)性關注與反思性重構。
一、現(xiàn)代性建構下的兩幅面孔
白薇的初創(chuàng)期極喜愛在剪輯、拼貼自我經歷的基礎上塑造一對并蒂而生的姐妹花,以雙線并進式結構探索女性主體的成長差異。姐妹花身份意在突出“我”與“類我者”的親密關聯(lián),提供了審視女性主體意識生成的新視角,呈現(xiàn)出“后五四”時期社會文化對性別屬性的隱性要求,女性建構自我的復雜歷程及其社會化過程。并蒂而生的姐妹間存在一種奇妙的通感,既源自同根而發(fā)、枝蔓纏繞帶來的影子式的親密觀照;也有于背身而長、臨水照花式的自戀性妄想。這種關聯(lián)為個體提供了快速反饋自我言行的一面鏡子,不同于面臨他人時提高警惕的心理與言語上的偽飾,“類我者”降低了個體對外采取的保護機制,姐妹兩人切近的交流易于激發(fā)自我潛在的性格底色,刺激真實的主體構成。美國社會心理學家G·H·米德曾說過,自我可以分解為相互聯(lián)系、作用的兩方面,一方面是作為意愿和行為主體的主我(I),包含個人對事物的反應和行為;另一方面是代表他人對其社會評價、期待的客我(Me),是自我意識的社會關系性的重要體現(xiàn)。姐妹花的特殊性在于影響自我生成的最重要的他者,與“我”有著相同的成長背景,彼此融為陰陽互抱之勢,建立在血脈親情上的關系構成自我形塑最重要的參照物。“人是通過持續(xù)不斷的認同于某個形象而產生自我的。決定人的主體性的不是什么動力、稟賦或者傾向,而是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影響?!?主體在外界壓力與欲望投射的刺激下滋生出強烈的侵凌性沖動,激發(fā)了客我(Me)的新生;此外,他者的干預造成主我(I)的部分缺失,弱化了個體自我形構的力量。一體兩面的形象設計表現(xiàn)出思想解放時期女性主體建構中自我的沉淪與超越,雙生纏繞的關系提供了近距離觀察女性心理波動的視角,真實的鏡像反射展現(xiàn)出女性獨立自主的過程中面臨的多重問題。
話劇《蘇斐》中姐妹二人在病房的對話從品評男子各美其美的外表到主動承認自己的傾慕心理,從探討女性身上的沉重壓力到認定女子應具備獨立的人格,得出“有覺悟的女子,對于婚姻制度和經濟制度,不能不努力革命”2的結論。彼此在交流中獲取行為認同,由對方的回應確認自我破格舉動的正確性。她們以同盟的形式形成了一套關于生命價值與情感訴求的認同機制。全劇僅有一幕出現(xiàn)姐妹兩人的直接對話,交流的中止并不意味著關聯(lián)的斷裂。姐妹二人作為家族這一代僅有的繼任者,強烈的依存關系增強了彼此承擔家族重任的底氣,缺少男性競爭者的生存空間也降低了她們被家族成員擠兌的危機。這一增一減為她們的性格底色奠定了自由的韻味,文本在自我、家庭、社會的層級關系中呈現(xiàn)出女性主體建構面臨的“他性”因素,開啟對女性自主意識和身份價值的初步探索。
詩劇《琳麗》中姐妹間的價值觀差異較大,璃麗不贊同琳麗唯愛至上的態(tài)度,對她“在男子身上去找美”不以為然,信誓旦旦地要“為中國男女兩性的爭斗開大紀元計”3,決心將“最高的情調,發(fā)揮在我的藝術上”,卻在戀愛后沉醉其中,曾經獨立自信的璃麗變得患得患失。顯然,琳麗羅曼蒂克的愛情信仰潛在地影響了她的觀念,姐姐的離開更激發(fā)了孤身一人的璃麗思想上的蛻變,促使主體根性顯現(xiàn),表現(xiàn)出真實的自我訴求。伴生關系下的個人行動將給他者帶來強烈影響,一旦打破兩者間的平衡有可能引發(fā)失控行為導致悲劇發(fā)生。多情的詩人琴瀾面對歸來的戀人琳麗生出諸多情愫,恰恰此時琴瀾得知璃麗懷孕,一個新的三角關系的形成拆解了“一男兩女”原有的情感關聯(lián),間接造成琳麗生命的終結。劇本結局呈現(xiàn)出女性不切實際的情緒化反抗與軟弱的意志,她“在性別關系中的處于第二性的舊角色并沒有改變”4,仍依賴男性他者的肯定確立自我的價值。
小說《炸彈與征鳥》中余玥、余彬既是獨立生長的個體不斷汲取成長要素構建理想自我,也以“類我者”的身份影響主體形構。余玥在父親的逼迫下出嫁,婚后忍受著婆婆、丈夫的毒打,余彬的鼓勵給予她逃離魔窟的勇氣。余玥經歷九死一生后重獲自由,為自己起名為“征鳥”,預示她將理想自我投入革命隊伍的決心。在姐妹倆的親密關系中,自我的成長與發(fā)展在“看與被看”的鏡像呈示中發(fā)生位移,這種變化由隱藏在鏡像認同下的侵凌行為引發(fā),它產生于本我的異化結構,最強烈的沖突往往發(fā)生在親密關系間。同根而生的姐妹生活中有諸多關聯(lián),個人滋生的強烈欲求難免侵犯并蒂而生的“類我者”。余玥、余彬得知愛上的男子是同一個人時,妹妹對姐姐的訴苦帶著怨恨與掠奪的意味。實質上,侵略行為既是個體宣泄內心痛苦的渠道,也是認識自我、趨向欲望的一種方式。在她們主動把握生命航線的征程中,集體話語對女性的身份規(guī)訓使她們無知覺地成為革命隊伍的點綴物。
在破舊立新的時代,覺醒者背負著家族的責任與道德的壓力。當改變生命的機會出現(xiàn)時,強烈的促動心理下個人奮力地突圍,表現(xiàn)出現(xiàn)代觀念建構下女性的兩幅面孔——“圣女”與“巫女”。以亞斐、璃麗、余玥為代表的“圣女”表現(xiàn)出純凈、善良、溫柔的一面。在權威者的凝視下,她能夠從想象性認同中汲取生長資源,她帶著社會的企望將細碎的規(guī)約投射在亟待彌補的靈魂中,由客我引發(fā)的觀念上的誤認影響了主體的生成。她對主流話語或男權話語的信賴與包容親手造就了屈從的客我,繼而向不自知的“偽自我”發(fā)展。欲望與需求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突出了人與匱乏的關系,在語言作用下形成了一種自我發(fā)展機制。個體的欲望表達不斷受到某一時代公序良俗的影響,這種不易察覺且輻射深廣的秩序促使個性消退、共性增強,助推了個體強烈的情感依賴,使她愈發(fā)傾向于“一代人”“同路人”的行為模式。亞斐口口聲聲追求自由愛情卻要替代出走的姐姐完成婚約,成為封建制度下的犧牲品。璃麗與琴瀾相愛后逐漸迷失自我,她的懷孕增添了“賢妻良母”的傳統(tǒng)角色在道德評價體系內對自由、灑脫的擠兌。余玥處處躲避情感陷阱以免迷失自我,卻在革命信仰與浪漫愛情的雙重刺激下接受獻身敵人獲取情報的任務。遭遇心神危機的“圣女”也曾有離軌的舉動,究其原因,她們缺乏對生活的主導權和存在感。原生家庭中父母掌握著經濟權和話語權,不對等的權力關系下她終究因性別被視作外人,似乎只有建立一個新的家庭才能重獲新生,沒承想跳板的另一端也不如所愿,情愛關系中愛與恨的交織令她不堪重負,往往選擇用極端的方式以自苦對抗壓力。
另一些不被主流話語認可的“巫女”表現(xiàn)出瘋狂、欲望、威脅的一面,她們帶著解構傳統(tǒng)性別倫理與社會角色的意圖對權利秩序發(fā)起挑戰(zhàn),以自毀的方式表達權利訴求和平等意愿。蘇斐拒絕做父親承諾的兌現(xiàn)物,遭遇家庭變故后她選擇以修心的方式探索人生的意義。她對殺父仇人陳特的諒解與突如其來的愛表現(xiàn)出個人從“小我”到“大我”的超脫境界,雖然被讀者詬病不合邏輯,卻也體現(xiàn)出作者對性別思考所能窮盡的思想深度。琳麗極致的浪漫主義展現(xiàn)出她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叛逆精神,但是她對權力話語的否定通過夢的形式曲折婉轉地傳遞出女性精神世界的豐滿,也映照出她在現(xiàn)實中的綿軟無力。余彬進入革命隊伍后很快被角色化、邊緣化,她將失望與無奈掩蓋在瘋狂的享樂舉動下,成為了交際場上最亮眼的明星,僅憑自我欲望行事的作風為解構權力中心神話付出了污名化的代價?!拔着庇脨旱呐e動對抗現(xiàn)實的不平等,表現(xiàn)出挑戰(zhàn)主流價值觀念與建構性別屬性的自覺意識,但是貧、病、瘋、死的結局征示了“低容錯率”時期文化先行者的邊緣人生。
白薇的姐妹花系列敘事表現(xiàn)出啟蒙主體“為人”“為女”的自覺,反映出知識女性作為獨立個體重啟生命秩序的強烈訴求,她們基于自我需求對封建思想和傳統(tǒng)觀念進行的反叛,昭示了一種新的倫理關系與社會秩序的萌芽。由于承襲了數(shù)千年的封建習俗和精神壓迫造成了女性自我在本質上的缺失,個體必要從他者那里不斷確認自我?!耙坏┪覍δ骋煌庠谛蜗螽a生認同,我就可以做我以前所不能做的事情”,因為“看起來很完整的形象能讓我用新的方式控制自己的身體”5。由“類我者”產生的認同機制既是個體社會化的起點,也是女性形象分眾化的開端。一方面,作者通過并蒂而生的親緣關系發(fā)掘女性自主意識與自我塑造的系列問題,呈現(xiàn)出社會期待與自我定位之間的隔膜,開展對性別權利的想象性認同。另一方面,作者通過復制、想象與重塑將同時代女性的困惑投射到兩個具象的姐妹身上,以超現(xiàn)實的反抗心理拓展女性生命的可能性。秩序以規(guī)范、穩(wěn)定為基礎保障,伴隨著自由、民主、科學等現(xiàn)代性觀念的深入推進,分眾化的形象某種程度上拖延了滾滾浪潮的發(fā)展速度,所以在權力分配初始階段秩序便與教育、道德、倫理合謀將形象標準化,再通過輿論傳播與文本塑造的時代典范鞏固主流權威的需求。白薇包容、多元的審美觀打破了文壇對女性模式化、類型化的形象界定,“圣女”“巫女”代表了“后五四”時代齲齲獨行找尋自我價值的女性影像。她并未承襲古代文學“雙姝”敘事著重描寫姐妹間的尖銳矛盾,擺脫了內卷和汰弱留強的傳統(tǒng)觀念,而聚焦于女性主體性建構的過程,找尋現(xiàn)代性進程中困擾主體意識生成的因素,從而為擺脫異化與束縛,形成富有權威力量和身份價值的女性主體開啟帶有實踐性質的成長預設。
二、三角范式隱含的權力關系
現(xiàn)實中,白薇幾乎被戀人楊騷左右了命運,數(shù)次卷入三角關系。她不想放棄也無法釋懷,試圖在想象空間復盤親密關系下隱含的侵凌行為,揭示女性主體在建構自我中面臨的道德危機、秩序危機與身份危機,并以一體兩面的形式探索女性成長的可行性路徑。在20世紀初的文化語境中愛情被視作人類解放的標簽之一,成為“青年男女沖破封建文化傳統(tǒng)禁錮的戰(zhàn)斗武器,他們將愛情視為一種信仰并以此來反抗封建禮教束縛。愛情成為至真至誠的贊美對象,愛情自由被抒寫為一代青年的事業(yè)與使命,成為青年必須為之獻身的一種高尚信仰”6。這場轟轟烈烈地的思想界革命借由現(xiàn)代理性規(guī)劃自由的藍圖,覺醒的女性“希望通過愛情得到那種不可替代的、獨一無二的、對獨立的個人價值的肯定和褒揚”,“她們的愛情觀建立在提高自身價值的渴望以及強烈的感情夢想之上”7。愛情也成為白薇找尋自我價值的憑借,她選用婚戀關系串連現(xiàn)實生活、文學想象與話語權力,依靠社會潮流的熱度沖破封建秩序的束縛以實現(xiàn)自我滿足與價值升級的雙贏。
白薇筆下“一男兩女”的三角范式不同于傳統(tǒng)民間故事以姐妹競凌為主線的講述方式,她以女性之思度量主體與他者的勢位關系,體恤生而為女的不易,刻意回避同性間的內卷,突出姐妹情誼以及女性在最基本的情感驅動下的感性與智性。她在自由式愛情中投射了自己對現(xiàn)實生活的體悟以及對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設想,揭示出復雜的張力空間下纏繞在女性身上的難題,呈現(xiàn)出她們飛蛾撲火的勇氣與戰(zhàn)損式的美學價值。比如《琳麗》中姐姐歸來后發(fā)現(xiàn)妹妹與琴瀾有了愛情的結晶,三人的情感糾纏與傷害最終以琳麗瘋瘋癲癲地死去,琴瀾被大猩猩撕碎而終結。結尾處卻點明這一切不過是琳麗的一個夢。她不忍女性獻祭式地自損,于是將幻象作為自我形構與外界侵凌的緩沖帶,以南柯一夢的方式掩蓋內心無法釋懷的情感焦慮。
系列主題中的姐妹形象隨著社會局勢的變動,由為愛而生、因愛而死的漂零者變?yōu)榛乇軔矍?、言志革命的孤勇者。其實,回避實屬無奈之舉,當革命激情再次照亮女性前路時,混雜著興奮與刺激的情緒又一次令她們畫地為牢成為時代的齒輪。表面上看,愛情從生命的必需品降至附屬品,其實親密關系下他者話語對主體的影響依舊巨大,特別是他者有意通過話語詢喚改變個人的行為、意志。言語中既帶有贊賞意味的激勵性舉措,也包含評判意味的消耗性干預。羅曼蒂克的氛圍烘托下菲勒斯中心制約個體發(fā)展的方式更加隱蔽。西方現(xiàn)代性觀念的簡單移植造成了一代人思想上的斷裂,混雜的各種思潮難以為個體提供恰如其分的養(yǎng)料。話語權威更是掩蓋掉女性的真實,以神圣的信仰軟化個體意志使其成為穩(wěn)固權力秩序的一員。面對非常時期的多重困境,作者在極致的三角結構下再現(xiàn)現(xiàn)代主體確立自我的難點,由微觀入手展現(xiàn)道德、制度、身份約束下阻礙性別主體生成的因素以及權力秩序對人的隱性制約。
首先,在新文化運動的倡導下,沖破封建家庭的藩籬成為青年自我救贖的首要目標,但是,她們在現(xiàn)實中的反叛舉動往往連帶著侵犯了他人的自由乃至生命。覺醒者在道德倫理與現(xiàn)代思潮的碰撞下面臨著悖論式的困境。《蘇斐》中專制的父親決定了蘇斐的婚事,接受過新式教育的她卻被要求做個傳統(tǒng)式的賢妻良母。對蘇斐來說,陳特象征著封建等級秩序的守衛(wèi)者,虎視眈眈地掠奪資源以維護男性權威;華寧代表了現(xiàn)代自由模式下的追求者,雖有才氣卻因過大的貧富差距遲遲不敢爭取,軟弱的個性使他不勝托付。孤身抗爭的蘇斐拒絕了陳特的求愛,指出他的卑劣無恥。陳特依賴這段婚姻繼任大家族的錢與權,宿主的反目令他驚慌不已,決定用暴力鏟除所有威脅??陀^地說,蘇斐的拒婚與剛直的態(tài)度導致父親、華寧被陳特毒害。蘇斐得知親人慘死后離家出走,卻造成無辜的妹妹卷入感情“債務”替她嫁給陳特,又間接導致妹妹的戀人康奇被害。陳特借由姻親的權勢一躍成為封建大家長,征示了封建文化借尸還魂的強盛生命力。蘇斐逃脫了被物化的命運卻連帶數(shù)人喪生,困于修心的蘇斐從未考慮過妹妹因她而起的悲慘境遇,甚至亞斐死后很久她都不知此變故,家破人亡的痛苦更多的表現(xiàn)為蘇斐對仇人的恨,而非對生者的憐惜。她在修行中的悟道代表了啟蒙時期現(xiàn)代思潮影響下青年人精神上的高蹈,但是為維護個體的自由而改變他人的命運甚至導致他者的死亡顯然有違常理,白薇對這一代人面臨的公眾道德審判與自我心靈譴責做出關于價值理性方面的提示。
其次,在社會秩序方面,白薇塑造的姐妹花刻意彰顯自我個性,試圖用行動消解按照男性邏各斯改造女性的單向度壓抑。《琳麗》刻意模糊時代背景,減少家庭、經濟、政治因素對主體行動的影響,借感情的排他性和私利性解構層疊嵌套的權力關系對人的束縛,并以一體兩面的方式探索女性破除秩序危機,尋找自我歸屬的路徑。劇本開場琳麗大段的抒情對白如滔滔流水般涌出,本應由兩人共筑的親密空間被她無盡的、不甚理智的敘述阻塞了溝通。如時神所說,琳麗“那種異端的戀愛,是啟示絕滅的罪魁”8。她以魂消血化式的精神維持內心的高潔,卻沒有意識到“唯自由論”得以生成的前提,就連死神也被她過于熾熱的愛火灼傷,其言語和行動印證了話語主體的不可靠。琴瀾以自由主義為旗幟,以情感為誘餌尋找靈感繆斯,缺乏責任感的他處處留情,改變了姐妹二人的命運,造成他人精神上無法彌補的創(chuàng)傷。琴瀾不同于這一時期文學作品中男性啟蒙者的睿智與偉岸,表現(xiàn)出自私、冷酷、不可靠的一面,這種不穩(wěn)定的主體敘述意識也是劇本有意突出的重點,表現(xiàn)出由觀念驅使自我進化的理想追尋者獻祭式的問詢。
詩劇在三角關系的顯性結構中內嵌了一個建構個人主體性的核心,表層結構呈現(xiàn)出情感糾葛下姐妹花的一逝一傷,實則從自我鏡像與婚戀結構中突出主我與客我的關聯(lián),表現(xiàn)出影響主體性生成的隱性結構對現(xiàn)實人生的傷害。姐妹二人得益于現(xiàn)代性思潮拓展了的個體生存空間,但啟蒙理性推進速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接受程度,造成真與善、理性與道德、文化精英和弱勢群體之間的矛盾,也以更加隱蔽的形式更新權力配給。作者在嘗試解構性別權力的勢位關系中發(fā)覺自我建構的真相,每個人都是現(xiàn)代性壓抑下的一份子,劇本恐怖而悲慘的結局警醒讀者反思權力秩序對人的戕害。結尾處的夢醒使敘述結構猛然斷裂,將致命的矛盾化為烏有。
最后,現(xiàn)代文化觀念為女性的身份共同體想象提供了新的價值標尺。革命集體為女性主體的超越性進展提供了堅實的資源,但是她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也面臨著邊緣化的危機?!墩◤椗c征鳥》以北伐戰(zhàn)爭為背景,余玥、余彬兩姐妹從傳統(tǒng)閨秀到出走者再到革命者的角色轉變表現(xiàn)出主體根性的強化過程,而三角范式下的競凌行動也在幫助個體穩(wěn)固自我,擺脫權力運作的痕跡。戀愛與革命作為主人公實現(xiàn)理想自我與自我理想的重要途徑,也成為引發(fā)主體行動滯重、自我確立困難的誘因。他者認同作為革命主體行動的重要依憑,個人需要根據(jù)集體的指示刪削自我成為符合革命標準的一員。不論社交場上游刃有余的余彬,還是抵抗外界侵擾以保持自我獨立的余玥都需要從他者認同中獲取成長要素,憑借集體的力量取得身份認同。余玥進入革命隊伍后“覺悟了自己原是一個極平凡極平凡的小民,她自己有多大的力也不過是團體中底一個小小分子,斷不能自命征鳥的作那英雄思想的妄想”⑨。她意識到原先自己的幼稚,只考慮個人前途沒有意識到國家遭受的苦難。但很快她發(fā)現(xiàn)為國、為黨、為民不過革命者的說辭,黨內部的烏合之眾打著革命旗號謀取私利,在這場戰(zhàn)爭游戲中做著升官、發(fā)財、抱美人的美夢。當兵臨城下時政府竟先行撤離,余玥對革命隊伍的無德、無能感到失望,她繼續(xù)待在黨部以不懼死亡的態(tài)度表明堅韌的革命心志。早已被革命權威邊緣化的女性比虛張聲勢的革命者更具擔當,顛覆了傳統(tǒng)文學中女性落后、從屬的性別屬性。當馬騰傳來新情報時,余玥不屑于“革命的內容,在獲得政治的手腕”,認為“革命是要群眾的自覺,群眾自己起來的革命”10。馬騰先情后理的表述看似引導著余玥接受革命者必要經受組織考驗的程序,實則代替革命權威在話語詢喚中指示個人接受指派,以凸顯革命事業(yè)崇高性、重要性的方式使個人的獻身變得有意義。余玥聽從了馬騰的指示,決定“為我們底目的,為我們底前途”11到G部長帷幕中打探情報。在理想、情感、道德的并軌中,偉大的使命將個體推向革命舞臺做一枚小小的齒輪,這是對先前主體建構自我的肯定,但也是個性消弭的開端。而余玥被集體正名的背后隱藏了革命者以信仰和愛為名的權力壓抑,渴望掌握命運主動權的兩姐妹在權與情的置換中淪為革命隊伍的工具。
如同白薇的精神導師魯迅所說,“正無須乎震駭一時的犧牲,不如深沉的韌性的戰(zhàn)斗”12,一場鳳凰浴火的經歷令她不斷思考現(xiàn)代主體與性別角色之間被遮蔽的問題。她的姐妹花系列敘事留下了一份關乎多元文化沖擊下多角度建構想象共同體的文化實踐。文本刻意設置的三角范式成為窺視有限空間內權屬關系的渠道,呈現(xiàn)出現(xiàn)代主體在倫理道德、社會秩序、集體意志下建構自我面臨的困境,為進一步自我革新提供了思想資源與理論基礎。
三、“姐妹花”敘事中的革命隱喻
面對老邁的中國,知識分子以變革之法療救瘡痍,綜合文學想象與社會實踐勾畫理想藍圖。婦女解放運動成為推進社會全方位變革的序曲,不僅承擔了人的解放、權力重新分配等責任,還要合乎倫理道德評價體系,避免在發(fā)生之初就被迫偃旗息鼓。這場反叛與重塑的道路勢必牽涉諸多利益,“但對于變革的后果,知識分子卻并不負有任何責任”13。許多應時出走的青年陷落荒原后無所適從,親身經歷了數(shù)次變革的白薇有意揭開遮蔽在女性上空的陰霾,她的“姐妹花”系列敘事構成了變革時代對女性社會角色的結構性探索,通過雙生姐妹、三角范式的嵌套模式將主我與客我視為映現(xiàn)主體的參照物,親密關系既有助于釋放真實的自我,也能在情感機制下不斷刺激個體的生成,由純凈模式透視主體的生長,發(fā)覺潛在的社會因素與權力關系對自我形塑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表層的情感關聯(lián)下深層的敘述動機則聚焦于家國同構的倫理化政治,社會發(fā)展對性別屬性的附加要求以及變體化的男權對弱者的規(guī)訓。現(xiàn)實中女性面臨的生存困境和生活壓力沒有得到實質性解決,缺乏平等的權利保障卻被要求履行相應的義務。革命倫理下的權利變體尚且無法保障自我的獨立,導致了性別屬性與價值觀念的錯位,雙女主表現(xiàn)出破格的話語與不可控的行為。其實,另類的形象也是作者對主流話語和社會期待在文學空間的回應,當她面對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化的斷裂,角色轉變與主體意志之間的沖突,表現(xiàn)出革新家庭、文化、社會倫理的意愿以構成新的關系系統(tǒng)。
知識分子意識到家庭倫理關系對現(xiàn)代性思想產生的負面影響,他們視封建家族結構為阻礙社會發(fā)展的首要因素,試圖破除傳統(tǒng)“忠孝”觀念對個人的束縛,使人獲得真正的自由。《蘇斐》作為反映五四時期女性解放的問題劇,由概念到具體的形象塑造呈現(xiàn)了叛逆者在反抗封建家庭權威時面臨的倫理之難。蘇斐、亞斐發(fā)起的家庭革命試圖摧毀封建專制等級秩序的生存根基。但未經世事的女兒仍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由長輩做主廢除婚約。究其原因,世代承襲的忠孝觀對這代人的影響是巨大的,“長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規(guī)則化成了內在的習慣。維持禮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權力,而是在身內的良心,所以這種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14。即便如魯迅、胡適這類思想啟蒙者也難斷血緣之親對自我的影響。蘇斐對家庭倫理的反抗包含自訴、出走、懺悔三個方面。她控訴了父母強行干涉自己的婚姻,多次表達自己的愛情理想。她的愛慕對象氣質“幽閑淡靜”,“仍不外是發(fā)揮女性美”15,這位貧窮的理想主義者弱勢到無法保護自己,更不用說維護兩人的愛情。他們之間缺乏穩(wěn)固的感情基礎,隔著經濟與觀念上的差距是難成眷屬的,家族強烈的反對激發(fā)了青年人的叛逆心理,加上陳特急于行使男性的權威,不斷向蘇斐強調“夫婦是人倫的起點”16,希望她能履行父輩定下的婚約。蘇斐以愛情自由和個性解放為利器的家庭革命撼動了陳特登上權利巔峰的美夢,她言辭堅定地批評陳特的世俗,極端的個人主義與不切實際的幻想導致她根本沒有考慮過后果,造成父親、華寧被陳特殺害。當家庭蒙難時她們卻毫無回擊之力,只有被動接受命運的轉折。蘇斐為了修復破碎的人生和斷裂的信念借助宗教之光重新審視自我,意識到真正的愛并非“從小我的執(zhí)著所出發(fā)的人間愛”,而是“從大我的擴張所出發(fā)的神愛”17。在陳特向蘇斐懺悔后,蘇斐認為他的覺醒是神光的顯現(xiàn),于是向他表達愛意,這種愛屬于“生命的自覺,是真實的生命,是永遠與神同在的”18。所謂的神愛強調修身、克己,包含了蘇斐對舊我的否定,她因一己之私造成父親、華寧、亞斐、康奇的死亡,這場叛逆的代價將她囚于情感、困于倫理中,試圖借助宗教的力量做出修復家庭倫理關系的嘗試。當陳特在蘇斐的感化下意識到自己的過錯,她心中的困擾得到了化解,沒有什么比拯救一個惡魔更能凸顯“善”的功德。盡管結尾表現(xiàn)出作者不切實際的浪漫化期許,但是她著重引導人們辯證地看待格式化的革新方式對生命與情感造成的傷害,并試圖以修心、包容的修復性策略對家庭倫理革命做出適度調整。
性別屬性作為社會的基本倫理構成,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性別認知、性別秩序、等級秩序等文化倫理觀。姐妹花敘事中的三角結構并不僅僅指向倫理道德,還通過社會心理、文化倫理呈現(xiàn)時代重負下青年男女的精神走向?!读整悺酚山忝没ㄖg的情感紛爭展開現(xiàn)代觀念下女性的主體實踐,表現(xiàn)出她們建立在男性中心基礎上對自我生命意義的肯定。三者之間的侵凌行為不單單表現(xiàn)為強勢的暴力,還有思想或身體的禁錮,言語的指責、沉默等消極情緒,以及認知偏執(zhí)、身份缺席等。琴瀾的言語警示與離開沒有喚醒琳麗,直到他與璃麗結合,琳麗的愛情獨角戲難以為繼,才在苦痛中選擇出走拓展理想自我的邊際。出走后的琳麗失去了言說權,缺席的主體被外界繁復詢喚,在諸神的議論中琳麗的形象由群體展開暴力性建構,被否定的“她”無力反駁只能處于被代言的狀態(tài)。他者的控制使主體建構更加困難,最終只能走向異化以喪失權力或身心斷裂的方式屈就于他者。這個大寫的他者代表著抽象的文化秩序,對個體而言相當于上演著一場由象征話語引導的自我適從。“自我的本質不在于其自主性和同一性,而在于其只是一種異化和挫折?!?9當外力的阻滯超越她們內心的底線時,或如琳麗般決絕地以命捍衛(wèi),或如璃麗般以愛的結晶延續(xù)她未竟的事業(yè),表明她們反對刻板觀念對女性形塑的態(tài)度。詩劇結尾處在夢境中死去的琳麗緊接著在現(xiàn)實中醒來,空間轉換終止了血腥、暴力等極端后果帶來的負面影響,這究竟是琳麗的夢還是現(xiàn)實的征兆?白薇連通了實在界與想象界,營造了理性審視文化倫理的空間,借助姐妹花的雙向實踐展現(xiàn)現(xiàn)代主體在社會文化迭代中的精神負累。
其實,女性的私人化寫作本身就是一股顛覆主流文化的力量,白薇將口號、概念付諸行動,把姐妹花作為表達自我情感體驗與文化心理的兩面。琳麗追求自我欲望的最大化,在新文化運動之前被批判為低俗、蒙羞的舉動,如今成為新青年破除傳統(tǒng)文化束縛,樹立現(xiàn)代品格的標志。但是,引領者的性別身份引發(fā)了社會的矚目,她們往往被歸為道德淪喪的瘋女人,而白薇賦予這個形象更加復雜的面貌,她有直面欲望、享受世俗生活的一面,也有逃離庸俗、追求靈凈的一面。如果讀者從放縱、瘋癲的行為進行倫理評判就會造成對五四精神的反駁,那么批評視角就導向了由現(xiàn)代理性反思人本問題,引發(fā)讀者對社會文化的關照?,F(xiàn)代觀念推進了思想解放、社會發(fā)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危機。
社會倫理“以權利和義務關系為核心,以人的自由為目的,是關于社會自由及其實現(xiàn)條件的社會公正的理論”20。知識分子的變革主張從思想啟蒙到社會革命,經歷了由理論探索到社會實踐的過程。1920年代中后期“革命”一詞頻繁出現(xiàn)在報刊雜志上,知識分子借助集體的力量消解了個人主義思潮引發(fā)的迷茫與消極情緒。個人通過加入革命擺脫封建社會制度對人的束縛,革命因眾人力量的匯聚加速了現(xiàn)代性進程。由革命搭建起個人與集體之間互為依存的關系。但是,以國家、集體之名要求個人履行義務卻沒有提供相應的權利。在文學文本中往往以女性自身的缺陷解釋權利配給的不均等。如蔣光慈《沖出云圍的月亮》中的王曼英,茅盾“《蝕》三部曲”中的慧女士、孫舞陽表現(xiàn)出的享樂主義、精神空虛。她們必要在男性革命者的引導下洗凈身體、翻造內心才可能被集體接納。這種強調共性的集體話語有意模糊了公正與平等的概念。
《炸彈與征鳥》對革命隊伍中女性自我合法化構建與現(xiàn)代社會倫理作出了思考。革命作為女性反抗封建傳統(tǒng)壓迫的利器,使性別解放與階級解放在文學想象中形成合力,為實現(xiàn)民主權利進行探索。革命曾經給予身心遭受重創(chuàng)的余玥以希望,最終她只得孤獨地面對槍林彈雨執(zhí)行臥底任務。集體意志下的權利指示需要個體為了共同的事業(yè)奉獻自我,軍閥間的混戰(zhàn)被冠以宏大的家國使命掩蓋了個人的訴求。至于妹妹余彬則在革命者的私欲下一點點喪失自我逐步落入異化的深淵。其實,余彬的沉淪與放縱也有彰顯她作為“人”的權利訴求的因素,她以叛逆的舉動表示對社會公正的不滿,以游戲之姿蔑視革命權威的評價標準。她尚未意識到帶有毀滅性的偽鏡建構出的意象對個體造成的傷害,忽略了固化模式對女性主體建構提出的不容置疑的要求,以及集體認同對個體成長帶來的負面影響。革命同志對余彬的態(tài)度從寵愛、追捧到詆毀、剔除,最終淪為由他人命名的“偽主體”,話語權的喪失意味著個人的叛逆舉動被集體視作無效。旁觀的余玥意識到罔顧革命秩序的代價是巨大的,盡管她對革命隊伍中浮于虛表、脫離群眾的行為十分不滿,但她選擇以沉默的方式對抗群體對自我意志的侵蝕。她與外界的交流不斷減少,隨之由內心獨白取代,中斷的溝通使個體陷落在一片荒原。終于,在特殊的情感促動下個人被集體委以重任的同時獲得了超額的權力,但是需要以身體為代價服從革命對個人的角色安排。余玥由集體庇護為自我正名的嘗試終究難以實現(xiàn),不自知地帶著“偽自我”的面具履行責任。清醒的先覺者從女性的生命經驗出發(fā)對革命與愛情下個體的權責關系進行了叩問,“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有所保留的不同發(fā)聲既顯示出了對革命合理性的認同,又表現(xiàn)出對革命倫理的反抗”21。白薇從社會倫理層面的公平、正義等意向性話語找尋弱勢群體的主體性確證,并觸及意識形態(tài)下的一系列制度問題。
白薇的“姐妹花”系列敘事借助雙面形象、三角范式、革命話語等元素,參與了現(xiàn)代女性主體形塑的實踐?!短K斐》《琳麗》《炸彈與征鳥》三部作品形成了一個有機體,無論是揭開高懸在現(xiàn)代女性上空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還是反思啟蒙思潮帶來的倫理之殤,抑或揭示“革命+戀愛”主題下隱含的權力關系,都顯示出作者強烈的現(xiàn)實參與意識與敏銳的時代感知力。系列主題聚焦于女性解放的核心議題,體現(xiàn)現(xiàn)代主體面臨的道德、秩序與身份危機,她對家庭、文化、革命倫理觀念的質疑構成了富有建設性的反思,在同時期的女作家創(chuàng)作中顯示出特有的智性與深刻,為研究“后五四”時期的文化語境提供了另一重視角與立場。
[河南省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編號:SKJZD2020-08)階段性成果]
注釋:
1 [法]拉康:《拉康選集》,褚孝泉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第89頁。
2 15 16 17 18 素如女士(白薇):《蘇斐》,《小說月報》1926年第1期。
3 8 白薇:《琳麗》,《白薇作品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5、110頁。
4 楊聯(lián)芬:《新倫理與舊角色:五四新女性身份認同的困境》,《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
5 [英]達瑞安·里德:《拉康》,黃然譯,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第19頁。
6 劉中樹、許祖華:《中國現(xiàn)代文學思潮史》,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2頁。
7 [法]吉爾·里波韋茲基:《第三類女性——女性地位的不變性與可變性》,田常暉等譯,湖南文藝出版社2000年,第31頁。
9 10 11 白薇:《炸彈與征鳥》,《白薇作品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02、221、223頁。
12 魯迅:《娜拉走后怎樣》,《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第164頁。
13 [美]托馬斯·索維爾:《知識分子與社會》,張亞月、梁興國譯,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102頁。
14 費孝通:《無訟》,《世紀評論》1948年第1期。
19 馬元龍:《雅克·拉康:語言維度中的精神分析》,東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頁。
20 劉真如:《社會道德的基礎》,《文化建設月刊》1936第3期。
21 楊晶:《以白薇為中心的左翼女性文學再解讀》,《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7年第2期。
[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
[本期責編:鐘 媛]
[網絡編輯:陳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