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孫郁:“以人作筆”
來源:解放日報 | 孫郁  2023年09月14日08:08

對文學史頗有研究的趙園先生曾說,她平時不太看同行學者的文章,倒是對于畫論、詩人隨筆更感興趣。我覺得這種感覺,大約是對學院派失望的姿態(tài),無法從書齋里的學者的表述中受到啟示的緣故。尼采當年說喜歡讀血寫的書,講的也是類似的道理,因為那里有舊的筆墨所沒有的氣象。人們之所以推崇非書齋氣的文章,可能是審美中有超常的思維在,一定程度冒犯了平庸的思維。詩人與畫家往往有一種前衛(wèi)性的東西,他們的書寫帶出許多未被體察的生命之悟,超常里有跨越語言的意象在。

我過去翻看詩人馮至的《山水》,覺得他的散文比他的詩歌要好,寂寞的詞語里流動著大地的血脈,里爾克式的冥想化為了漢語的格式。后來他寫小說《伍子胥》,詩性的流水淹沒了一切,好似也讀出哲學家的味道來。這種感受,說明詩化文體能給人帶來妙趣。記得有一年偶然讀到木心紀念蘭波的文章,很是意外,那文章直逼法蘭西綠叢里的精靈,天地之門被打開了。后來才知道木心也是一位詩人,他的隨筆就不像一般作家那樣有板有眼,跳躍中風情漫漫、雜趣種種。詩人寫文章,是不拘一格的,看似隨意點筆,漫不經(jīng)心,整體感是帶著韻律的,詞語間藏著一些深意。他們在語句里避免與陳詞相遇,以陌生的方式置換了漢語的語法,句子與句子、詞與詞以翻轉(zhuǎn)的方式重新組合,顛覆了世俗性的表達?;叵胍幌掳蛣e爾、博爾赫斯的寫作,也是有幾分這樣的氣味的。

綠原先生在晚年被注意到的不是他的詩,而是他的那些散文與隨筆。他寫人物,嘆歷史,道世情,一如其詩歌一般是血液的噴吐,心緒是寬廣的。我記得詩人寫自己的友人胡風、阿垅和路翎,畫面是伴著旋律的,而沉入時光深處的幽思汩汩地從感知的閥門中流出,處處可感到那思想的爽意。他好像也深受歌德、里爾克的影響,在什么地方也有著批評家的特點,沒有幽閉般的自語,章法中是大地江河般的縱橫馳騁。與他相似的牛漢、邵燕祥等,寫詩之余,都有不錯的文章傳世。他們在讀書札記類的字里行間,依然做著詩歌里沒有做過的詞語實驗,即建立一種現(xiàn)代性意味的表達形式。所以,讀詩人的散文作品,會發(fā)現(xiàn)對于舊式文章突圍性的風聲。

多年前,王家新先生送我一本隨筆集《為鳳凰找尋棲所》,里面的文章都像他的詩歌一般,純?nèi)坏母惺苤卸嗔讼蛄魉滋魬?zhàn)的神色。王家新是翻譯家,也是詩人,他譯介的策蘭、曼德爾斯塔姆、茨維塔耶娃,都是與他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全然不同的人,而思想是從特有的詞語里誕生的。翻譯這些域外詩人的作品,也是在尋找漢語的另一種空間。所以,那異質(zhì)的格式也傳染給了他,由此也讀出海德格爾以來的哲學妙悟。只是王家新沒有向哲學的世界挺進,專心于詩學里的逆俗意識,文章顯然是在域外詩論基礎(chǔ)上延續(xù)的。我對于他散文的印象深于他的詩歌,看他寫域外訪學的隨筆、談策蘭的札記,都神靈飛動,將平淡的文學水面打破了。詩人西川將這類寫作看成漢語的重新自我定位,看來許多詩人持的是相近的態(tài)度。

我年輕時讀到荷爾德林談?wù)撓ED哲學的文章,難忘的是這位詩人的哲學感覺。詩人和哲學家有時候思考的是相近的問題,除了形而上的那一面,其實也存在母語自身更新的實驗。高明的哲學家都不用被污染的語言說話,而是從日常里看到人們沒有自覺意識到的東西。所以,許多詩人最后都不自覺地向著思想史和哲學史里的難點靠近,以自己獨創(chuàng)的表達與古人對話。荷爾德林在論《安提戈涅》的時候說:“心靈為了至上的覺悟而回避意識,在當下之神真正攫住它之前,以大膽的、往往甚至是瀆神的言辭對待神,從而保持精神的神圣而生動的可能性?!边@已經(jīng)越過語言,指向了生命的幽微之所,他的表述也暗示了有比詩句更為重要的東西存在。

詩人何向陽有一本隨筆集《澡雪春秋》,在體例上是另一種選擇,討論的是古文化的幾個代表人物。她的寫法與一般的詩人筆記又有所不同,詩人腔被抑制了,舊調(diào)在雜感般的敘事里消失?;蛟S受到《且介亭雜文》的啟示,要彌合職業(yè)感帶來的縫隙。她以散步的方式,言及古老文脈的幾個重要人物,談儒、道、俠、釋等,并不求邏輯性的表述,走筆中追求的是雜文體的交融,力求在頓悟、冥想、詩意中尋覓思想的本然之氣。自然,這也是和古人的一種交流,思緒是敞開的。看慣了學院派的表述后,覺得這種寫作不是在追求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而是讓語言的碎片折射數(shù)種靈光,錄下生命體驗的瞬間的圖示,在品味、凝視、追問中,靠近那些遠去的靈魂。史鐵生生前寫存在與虛無的時候,用的也是詩化的筆法,這些更接近于形而上的高地,邏輯性的盤詰消失的時候,思想也成了詩。

但是,中國的儒、道文化多流于文字之間,如何行路、如何創(chuàng)造新式生活,士大夫留下的經(jīng)驗多是單薄的。比言說要靈動的,是人的生活質(zhì)量的提升,《澡雪春秋》最為推崇的是超越語言的人的行為。即從現(xiàn)實的越格的選擇里,達到人的真的境界。這里,還有著比語言更為重要的選擇,即“以人作筆”的寫作。作者借著對古人的描述,寫了這樣一段話:“對于俠來說,儒、道的述而不作最后走到了他自己的反面,連篇累牘的著述方式?jīng)]有繼承它起點時不寫的精神,‘注’的風氣很是旺盛,而且在這一文化中重新找到了對這一方式或說是背叛的認同,要不,就是那起源時的不言的方式與立言的內(nèi)涵相脫節(jié)的虛偽性所致;俠卻一直是真正意義的書寫者姿態(tài),以人作筆的書寫,省略了紙墨,躍過了語言……”

這道出了語言之外的另一層境界,即生命書寫的意義。按照此觀點,許多言辭漂亮、帶有文章家氣質(zhì)的人,未必比改造社會的實踐者更有眼光。想想歷史上的錢謙益、周作人,還有大名鼎鼎的海德格爾,他們在詞語上造詣非凡,而人格上不免存在缺陷。倒是嵇康、杜甫、拜倫這類人物,在精神上給我們以無形的沖擊力。凡是改變?nèi)祟愃枷肼废虻乃枷胝?,都是在流行語之外展開自己的思考者。晚清章太炎的非凡之處,大約就是對“述”的超越。章太炎曾經(jīng)用莊子的思想解釋佛學,那都是感到了言者之虛和虛者難言的一面,說起來是體悟深深的。章太炎的學生中,魯迅是得老師的要義的,他不僅僅是思想者,也是偉大的行動者。行動的逆俗和獻身精神,比坐而論道的意義更深。中國的詩人多矣,而我們念念不忘的常常是屈原式的殉道者,他們生命的本身有著最為亮眼的思想之光,不僅僅創(chuàng)造了表達的奇跡,也顯示了生命軌跡的不凡。像他們那樣在荊棘中走來走去的人,言之也深,行之亦遠,言行如一,確為難得的“以人作筆”的書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