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后記
本期“文學史研究”欄目中,程光煒對林白小說《一個人的戰(zhàn)爭》在1990年代引起爭論的因由從版本方面進行了考釋,從版本之間的差異、1990年代的圖書管理政策及商業(yè)化語境出發(fā),對小說、作家、出版社之間復雜的關系進行了一次深入的樣本剖析。小切口,深挖掘,具有鮮明的個人研究風格。楊聯(lián)芬與李雙兩位學者對當代非虛構寫作問題的探討,從對“非虛構”的興起及源流的細致梳理出發(fā),談及當下“非虛構寫作”邊界模糊性及其與報告文學強作區(qū)分的現象,抓住了非虛構寫作中最重要的“公共性”與“真實性”概念,從傳播學視野對“非虛構”寫作與媒體形式變革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探討,對當下非虛構寫作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蔣述卓的《整合與策略:通向世界文學的世界華文文學》提出了“世界華文文學”這一概念,試圖以整合與超越的美學策略與文化策略進一步推進、完善此前的“海外華文文學”命名,并最終走向世界文學。此文對華文文學研究及中國文學融入世界版圖有著較為宏觀的思考,提供了方法論的啟示。明子奇的《論周揚與俄蘇文學》對周揚與俄蘇文學之間的關系、中國對俄蘇文學的接受進行了雙線考察,進一步理清了中國接受俄蘇文學的歷史軌跡,有著鮮明的問題意識。
本期的三個研究專輯,包括“阿瑩《長安》研究專輯”“吳曉東《文本的內外》研究專輯”及“王威廉研究專輯”,既有對最新文本及年輕作家的跟蹤研究,也有對最新文學研究專著評述及重要理論問題的探討?!皡菚詵|《文本的內外》研究專輯”針對吳曉東的研究專著進行了探討。倪文尖的文章以回憶性的文字鮮活地評述吳曉東其人其文,與講究嚴整科學的冷冰冰的文字不同,展示了學術與文學研究頗具溫情的一面。李國華的《文學性何為》在探討“文學性何為”這一重要理論問題的同時,有效地呈現了吳曉東文學研究的核心及其理想主義質地。王春林和楊輝關注文學現場,對《長安》這一軍工題材小說的解讀,從工業(yè)題材類型、新人塑造等層面進入,以不同的研究視角和理論資源帶來了風格不同的文本分析,細致解析了這一小說的結構形式、藝術特色及其獨特價值。而王威廉研究專輯中,王威廉的《未來詩學三組關系》從自然現實、文化現實與科技現實以及科幻與荒誕、生命與身體這三組關系深入思考,具有啟發(fā)性。
本期“作家作品研究”欄目對經典作家作品及當下作家作品的分析都有涉及,同時還囊括一部分學者的“跨界”創(chuàng)作。在經典作家的研究方面,有葉端對王小波小說的關鍵詞研究,以21個關鍵詞進入其文本,兼具形式創(chuàng)新與沉浸式文本細讀。而“跨界”創(chuàng)作方面,諸如張志忠對謝冕詩集《愛簡》的分析,呈現了當代文學研究大家不為人知的另外一面。其他諸如對虹影小說敏感細膩的解讀、對疫情非虛構寫作的客觀分析都具有鮮明的個人批評風格。此外,本期其他文章也各有亮點。
[本期責編:鐘 媛]
[網絡編輯:陳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