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詩科幻:劉宇昆短篇小說印象
來源:文藝報 | 宋明煒  2022年12月26日08:34
關鍵詞:劉宇昆

以我對劉宇昆的了解,我認為他會反對貼標簽。而當代文化政治最熱衷給人貼標簽:亞裔美國文學、海外華人作家、移民寫作、離散文學、科幻小說家、奇幻小說家、科幻翻譯家……劉宇昆在科幻和奇幻小說領域中取得矚目的成就,他的小說系列《末日三聯畫》改編成的動漫劇集《萬神殿》正在美國熱播,他更因為翻譯劉慈欣的《三體》及一系列當代中國科幻作品,成為科幻領域最響亮的名字之一,“小劉”,對應“大劉”——雖然如此,我懷疑他并不在意這些標簽,而他的文學初心是詩,是情動而生、充滿流動性和不確定性的詩。

本文不討論劉宇昆的長篇小說:具有史詩結構、卷帙浩繁的《蒲公英王朝》四部曲以及作為當代美國神話史詩一部分的《星球大戰(zhàn):天行者盧克傳奇》。我用了一個夏天,閱讀了劉宇昆迄今寫作的所有“短作品”,這些作品多達150多篇,包括短篇、小中篇和中篇小說。這些作品只有很少一部分結集,收入兩部英文小說集:《折紙動物園》和《隱娘》。但翻譯成中文的,則被收入多達6部小說集,包括《愛的算法》《思維的形狀》《殺敵算法》和最新推出的《狩獵愉快》和《轉生接口》;我唯一沒有看到的中文小說集,是耿輝獨立翻譯的《奇點移民》。我沉浸在劉宇昆的想象世界,這是一個充滿奇觀的閱讀過程,我敬佩這樣一位具有強烈倫理意識、尊重讀者的作家,他用詞經濟,敘述精準,想象力非凡,但從不任意而行,而是在結構和話語上都深思熟慮,讓每個故事都具備倫理和審美的雙重新意。他的很多作品都涉及語言和思想表達的問題,以及與此相關的如何敘述、如何記憶,有關歷史和時間,有關意識的性質,這讓他的很多作品具有“元小說”的結構特點,文本內部有著自省機制。同時,他是一位極其聰明的作家,能夠在很短的結構中駕馭非常復雜的主題,一言以蔽之,這是一位講故事的高手。劉宇昆寫作的是科幻短篇,但面對他迄今為止的全部作品,我不僅想到洛夫克拉夫特或勒古恩或克拉克或特德·姜,他像每一位自重的短篇小說作家那樣——像從契訶夫到蒲寧到辛格到契佛到卡佛到安貝蒂這一眾優(yōu)秀的(不寫科幻的)短篇小說作家那樣,對形式的完美有自覺追求。

在閱讀的最后,我回到閱讀的起點,也正是他寫作的起點,我再次被《迦太基玫瑰》感動。這篇小說發(fā)表于2002年,也許距離科幻的超時空世界構架還遠,但距離劉宇昆熟悉的日常生活世界則非常近。這是一篇開始于新英格蘭地方的故事,主人公剛巧是我任教的韋爾斯利學院的畢業(yè)生。這個女孩向往自由,浪跡天涯。小說敘述者是她的姐姐艾米,整個敘述是一次次的“莉斯離我而去”。妹妹莉斯面對世界的未知充滿勇氣,直到最后進入人工智能研究領域,憑著對科學的信念躍入未來,讓自己的大腦接受“增強神經識別的毀滅性電磁掃描”。這是一個明知會讓人活生生疼死的過程,莉斯自愿去承受,她也許太渴望丟掉肉身、成為無限自由的精靈,讓自己以信息形式永生。但實驗失敗了,莉斯的身體死了,而“她的電子生命模型在基于她大腦掃描結果建構的神經網絡上運行了不到五秒鐘——對她來說是一種永恒——經歷了數十億次每秒的高速計算之后,模型崩潰了?!边@個小說的核心,雖然是關于人工智能的科學構思,但這并非敘述的唯一重心。

敘述發(fā)生在莉斯死去多年以后,艾米年長體衰,靜待死亡的自然來臨,她回想起莉斯生活中的點滴,包括莉斯講述自己在路上流浪過程中被傷害、被性侵的細節(jié)。艾米記得莉斯說:“身體的確是最重要的生存工具,可是它脆弱而又有缺陷,總是會背叛你。”艾米的敘述離不開身體,小說最后定格,回憶結束了,她咬一口喬納森蘋果,讓這種蘋果特有的酸味襲遍全身。莉斯則曾經給艾米寄來一張明信片,行走天涯到了北非的古羅馬遺跡,明信片上是幾句詩:

也許送我的花朵/此刻就在面前/若沒有迦太基玫瑰的芬芳/讓我該如何分辨

這幾句詩出自美國詩人米萊,詩題叫《致那個不會不可能存在的他》,原詩還有前后兩節(jié),第一節(jié)是這樣的:

我如何才能知道,除非/我去開羅和中國/這被祝福的方寸心底是否會/以所有的方式獲得祝福?

米萊是美國第一位獲得普利策詩歌獎的女詩人,她的詩風古樸,在現代主義興起的年代常被批判落伍,但批評家愛德蒙·威爾遜認為她是當時用英語寫作的唯一具有偉大作家氣質的詩人。劉宇昆在哈佛大學英文系畢業(yè)論文就是以米萊為題。她的名字在劉宇昆的短篇小說中還出現過許多次,如同樣是早期作品、寫于2004年的《涅槃》(又譯《狀態(tài)轉換》)寫女孩利奈的靈魂是一塊冰,她每天都要守護這塊冰,不要讓它融化,她不要社交生活,藏身斗室,在閱讀中一次次移情自我,于是她也體驗詩人米萊的生活,在她的靈魂火焰邊起舞。直到利奈在現實世界中偶然墜入情網,那一剎那來臨如此突然,她來不及守護那塊冰,她的靈魂融化了,變成一杯純凈無暇的水。

在《迦太基玫瑰》和《涅槃》中有著劉宇昆短篇小說的DNA結構,這便是一種自由的流動性,以及在這種流動性中生生不息的情動:愛的可能,愛的不確定但永恒的存在,愛的穿透一切物質的力量,這是劉宇昆宇宙的萬有引力。它在《思維的形狀》中,那一種跨越語言、通過孩童般手勢做出“思維形狀”進行的異星物種之間的交流和愛情;它在《單比特錯誤》中,因為物理世界中微小到粒子層面的偶然偏差而發(fā)生的奇跡——催生了愛和信仰;它也在2011年讓劉宇昆破紀錄一次拿下科幻界三大獎項的《折紙動物園》(又譯《手中紙,心頭愛》)這篇小說中,那個折紙小老虎一直在折疊態(tài)中隱藏、但直到展開之后才呈現給主人公的來自他的已逝母親的那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愛”;它也在2012年發(fā)表、后來改編成《愛死機》其中一集的《狩獵愉快》中,劉宇昆以蒸汽朋克的形式寫古老中國的狐貍精到香港后喪失法力、遂被機械化改造成為賽博格而完美結合了金屬火焰和神秘魔性的變形記;它也在《人生百味》中,那個將武圣關羽神話帶到愛達荷邊疆小鎮(zhèn)、猶如關二爺附體的神秘華工洛根,講了一夜又一夜的中國故事、直達最后一夜他要講一個新的故事,講“我是怎么成為一個美國人的”故事;它更深沉地存在于劉宇昆最具有批判深度的《紀錄片:終結歷史之人》中,這部中篇小說呈現對于歷史真相的挖掘與遮蔽之間的悖論:在群星之間,時間從未逝去,“長久以來,歷史學家,乃至于我們人類,都依靠著死者的骨骸為生。但過去從未死去。過去與我們同在。無論我們走到哪里,都被玻姆-桐野粒子場環(huán)繞著,由此我們可以看見歷史,像看窗外的風景一樣清晰?!?/p>

米萊的詩又一次出現在2014年的《解枷神靈》中,小說重拾《迦太基玫瑰》中掃描大腦的節(jié)奏邏輯公司的線索,這一次開始講述的是一個史詩級別的故事。這一次,另一位科學家獻出生命將自己的大腦活體掃描,誕生了新的“神”一樣的數字人類,但這是一位難以忘記人間的“神”,他找到了女兒麥蒂,用表情符號和女兒建立了聯系。這個神秘的不會用人類語言說話的對話者,讓麥蒂的媽媽感到不安,但當她坐在電腦終端前,這時有一個奇怪的句子出現在屏幕上,盯著這一行難以形容的字符,“他”的妻子,麥蒂的媽媽才確信奇跡發(fā)生了。那一句表情符翻譯成人類語言,正是米萊的詩句“何地何故,我的唇吻上誰的唇……”這個故事后來被劉宇昆又續(xù)寫了兩部,構成《末日三聯畫》,這正是劇集《萬神廟》的原型。這一組短篇小說中最重要的線索,正是從人到“神”的變形記,但“神”是無法被束縛的,在商業(yè)資本中誕生的新人類,其超人之處就是無處不在的流動性——也是無往不在的自由,而這種自由的驅動力,是跨越一切范疇和障礙的,最初的和最后的愛。

韓裔美籍學者朱瑞瑛在《隱喻是否會夢見真實的睡眠——關于文學表現的科幻理論》一書中對科幻的既有理論提出挑戰(zhàn),她提出科幻和現實主義是摹仿的兩端,現實主義是較弱的對表層現實的低密度摹仿,而科幻才是能夠打開物體自身、進入世界奇境的高密度摹仿。這個理論的提出,其目的不是為了辯護科幻是一種現實主義,而是為了另辟蹊徑,提出科幻在親屬關系上,與其說接近傳統(tǒng)小說的敘事形態(tài),不如說它更接近于抒情詩的隱喻形式特征。科幻在話語方式、語言密度、時間關系等一系列層面,都更具有抒情詩的特點,“科幻小說和抒情詩被豐富的親和力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這是朱瑞瑛最終要表達的觀點。

我很好奇劉宇昆對這樣一種論述會有何反響。我大膽用“詩科幻”這個詞語來指稱劉宇昆的短篇小說,因為“詩科幻”不是一個固化的標簽,它本身就是一個嵌合體,是一個奇美拉,是一個流體態(tài),“詩科幻”的魅力在于它的流動性,在于它是一個不受任何狹隘意識束縛的自由的形式。劉宇昆配得上這樣一個名目,他的許多小說的核心都藏著一首詩,如他在2011年發(fā)表的《全都在別處,大群的麋鹿》,這句話來自我最喜愛的英國詩人奧登的《羅馬滅亡》。小說寫全體人類意識上傳之后,變成廢墟被遺棄的地球上,成群的野牛、野馬、麋鹿走過曾經是莫斯科、曼哈頓的地方,獲得自由和永生的“我”,從媽媽的思緒中感受到無盡的悲傷。媽媽決定要將自己的意識發(fā)射到深空里的一個機器人身體中,“機器人外殼在那個遙遠的星球上等待著她,在那外星球的天空下,那外殼會隨著時間逐漸生銹、腐蝕、破裂。而再次活過來時,她一定會非常開心?!痹谧杂傻臄底稚邢胍氐接邢薜娜松膵寢?,為荒涼的宇宙賦予詩意,那個“古代詩人”奧登的抒情,在科幻中如星光一樣閃爍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