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上海“紅色文學”創(chuàng)作概述
上海有著綿延不絕的紅色書寫傳統(tǒng),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學”到新中國成立后的“紅色經(jīng)典”,再到“慶祝建黨百年·百家網(wǎng)站·百部精品”的“紅旗頌”,這個城市貢獻了多部優(yōu)秀紅色作品:蔣光慈的《短褲黨》、茅盾的《子夜》、艾明之的《火種》、吳強的《紅日》、茹志鵑的《百合花》、周而復的《上海的早晨》、宗福先的《于無聲處》等是其代表作,葉永烈的“紅色三部曲”則別開生面,而夏衍的《包身工》更是中國現(xiàn)代紅色報告文學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上海又是中國革命的初心地,城市血脈中流淌著紅色基因,自己也是值得書寫的對象。如何向陽所言,上海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地,共產(chǎn)黨人的精彩故事與無私奉獻,為文學書寫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創(chuàng)作源泉。2016年以來,上海各界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梳理上海紅色歷史遺址,發(fā)掘上海紅色文化資源,繪制上海紅色文化地圖,先后出版了《初心之地——上海紅色革命紀念地全紀錄》《上海紅色文化地圖》等圖書,并以此為線索,上海市作協(xié)積極推進“紅色起點”“紅色足跡”等寫作項目,以文字勾勒上海的紅色歷史脈絡,講述上海紅色革命故事,書寫上海紅色城市精神,打造上海紅色文學精品,鍛造跨越老中青、紙媒與網(wǎng)絡的上海紅色創(chuàng)作隊伍。區(qū)作協(xié)、文化部門也紛紛跟進,“龍華革命烈士系列文學創(chuàng)作”“蘇河紅色印記系列叢書”等先后啟動。這些項目已經(jīng)取得初步成果,其中“紅色起點”“紅色足跡”系列影響廣泛,獲得讀者、專家及社會廣泛認可。
“紅色足跡——黨的誕生地·上海革命遺址系列故事創(chuàng)作項目”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上海市文旅局和上海市文物局指導,上海市作協(xié)主辦,葉辛、孫颙、葉永烈、趙麗宏、滕肖瀾、小白等作家領銜,上海作協(xié)專業(yè)作家、簽約作家加盟,血紅、骷髏精靈、府天、君天等青年網(wǎng)絡作家“大咖”積極參與。第一輯《石庫門里的紅色秘密》和第二輯《暗夜里的星星之火》分別講述了78個和71個上海革命遺址故事,《不可思議的跋涉——中共中央檔案文獻庫的“生死時速”》《他從浦東大地走來——記張聞天故居》《中國共產(chǎn)黨的“產(chǎn)床”》《歷史的表情——周公館紀事》《遙望勝利——記上海浦江飯店》《一家古董店》《做好準備,走向勝利——中共四大紀念館》《石庫門里的英雄傳說》《斗爭和犧牲——記1927年中共江蘇省委舊址》等篇章以紀實文學的方式,記錄中國共產(chǎn)黨和革命仁人志士在上海的斗爭事跡,涉及的地點有安義路63號毛澤東寓所舊址、周公館、瞿秋白故居、張聞天故居、寶山路403弄92號鄧中夏故居、多倫多189號趙世炎寓所舊址、“柏德里”的“中央辦公廳”、淮海中路716號維經(jīng)斯基舊居、輔德里的平民女校、《布爾塞維克》編輯部、顧正紅紀念館、浙江中路112號中共中央與中央軍委聯(lián)絡點、又新印刷所、上海局策反委員會舊址、南京路勸工大樓、中共中央宣傳部辦公遺址、滬西工友俱樂部、上海人民保安隊總指揮部舊址、秦鴻鈞金神父路電臺舊址、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時工人糾察隊滬南總部、嘉定“五抗”斗爭烈士殉難地、《新青年》編輯部等幾百處。這些地方有的大名鼎鼎,民眾耳熟能詳,有的則默默無聞,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與城市的繁華中,但它們同樣都是中國革命的紅色足跡,是上海紅色版圖的一部分,見證了中國革命從弱小到強大的歷史進程。兩輯均已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三輯進入出版流程。上海人民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王為松表示,這兩個系列的作品問世后社會反響熱烈,也為“四史”學習教育的開展提供了生動的讀本。
“紅色起點”系列主要以專題和專著的方式書寫中國共產(chǎn)黨諸多“第一”和“最初”的故事,展現(xiàn)中國革命的“紅色起點”風貌,第一輯六部和第二輯《偉大的紀念日》已經(jīng)出版。陳晨的《新漁陽里六號——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的起點》記敘了中國第一個團組織“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從籌備、創(chuàng)建到影響輻射全國的歷史進程,刻畫了俞秀松、李漢俊、陳望道等探求真理、尋求救亡圖存道路的青年革命者形象。程小瑩的《白紙紅字》以魯迅、馮雪峰、瞿秋白等人物活動為核心,講述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第一個文學組織“左聯(lián)”從成立到完成使命、從誕生到解散六年間的歷史,還原了中國革命文學草創(chuàng)時期的歷史風貌。吳海勇的《起來——〈風云兒女〉電影攝制與〈義勇軍進行曲〉創(chuàng)作歷程紀實》主要講述了電影《風云兒女》攝制和《義勇軍進行曲》創(chuàng)作的過程,記錄了艱難歲月中主創(chuàng)人員歷盡千辛萬苦進行拍攝和創(chuàng)作的故事。楊繡麗的《巾幗的黎明——中共首所平民女校始末》書寫了丁玲、王劍虹、秦德君、王一知、向警予等女性革命家沖出封建牢籠,為舊中國女性解放吶喊和追求革命、舍生忘死的業(yè)績和人生。王萌萌的《鏗鏘序曲——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以鄧中夏和李啟漢的革命活動為主線,回顧了起源于上海的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醞釀、產(chǎn)生、發(fā)展、變遷的全過程,其間展現(xiàn)了上海英美煙廠工人大罷工、《勞動周刊》創(chuàng)刊、香港海員大罷工、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等上世紀20年代中國工運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深刻闡明了勞動組合書記部在中國工運史上的貢獻,也凸顯了上海作為中國工人階級搖籃和工人運動發(fā)祥地的重要地位。吳越的《上海早晨——記中共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大學(1922-1927)》,書寫了五卅運動策源地——上海大學這座“紅色學府”誕生的時代背景以及在中國革命開端年代的起起伏伏,再現(xiàn)了上海大學師生在五卅運動中譜寫的悲壯序曲,留下“北有五四運動之北大,南有五卅運動之上大”令人熱血澎湃的紅色記憶和“武有黃埔、文有上大”的美譽。上海大學是一所年輕的高校,又是一所有著光榮傳統(tǒng)的紅色學府,李大釗、鄧中夏、瞿秋白、田漢、任弼時、李達、陳望道等赫赫有名的革命者曾是其教員,而丁玲、劉華、李碩勛、陽翰笙、張治中、楊之華等這些耳熟能詳?shù)娜宋镌瞧鋵W生。
這些作品在選材、構(gòu)思和寫作手法上都得到了專家的高度肯定。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閻晶明認為:“這是一套成規(guī)模、成系列,拿得出手、有分量的文學收獲?!绷壶欪椪J為:“這六部作品沒有直接講述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但從不同角度講述了上海這座紅色城市的淵源與根脈?!崩顣詵|認為:“這套書的重要意義在于揭示了上海作為‘紅色起點’不光是黨的誕生地這一件事,而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在教育、文化、工人運動等方方面面,在組織架構(gòu)、思想基礎、人才隊伍等各個層面,紅色基因早已在上海這座城市滲透?!?/p>
從“起點”到“新征程”,上海革命的“紅色足跡”縱向上跨越了中國共產(chǎn)黨從建立到奪取全國勝利的全程,橫向上包括黨的建設、武裝斗爭、工農(nóng)運動、思想文化運動、婦女運動、學生運動、隱蔽戰(zhàn)線斗爭等方方面面的努力與犧牲,因此“紅色文學”項目既要站穩(wěn)鮮明的紅色立場,記錄轟轟烈烈的革命往事,以區(qū)別于“上海灘”“夜上?!薄懊半U家樂園”等奇觀化書寫,又要發(fā)掘上?,F(xiàn)代化、商業(yè)化深處的城市精神、先進文化;既要寫出革命之花在上海的灼灼開放,還要寫出這朵革命之花根基的深厚土壤,因此它在真實性和文學性、歷史記錄與歷史思辨、宏觀視野和個人洞見諸方面對作家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令人欣慰的是,這些作品基本上做到了嚴謹遵照歷史事實,同時又做到了歷史事件故事化、歷史場景生活化、歷史人物的移情與共情等方方面面的藝術(shù)處理,超越了革命文化宣傳讀物,獲取了歷史真實與藝術(shù)審美的雙豐收,有些作品還具有相當?shù)氖穼W價值和理論價值。整體而言,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上海作家講好上海自己的“四史”故事,是上海文學界的擔當和責任;以文學作品引導廣大群眾從歷史中找答案,從現(xiàn)實中找參照,奮力創(chuàng)造新時代的新奇跡,則是“紅色文學”創(chuàng)作項目的用心。這樣的創(chuàng)作是有意義的,對于上海作家來說,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正如上海作協(xié)秘書長馬文運所說:“上海是一座革命城市,對文學工作者來說,這次創(chuàng)作也是一次特別的紅色教育?!钡@僅僅是開始,“很少有地方能像上海這樣,紅色歷史延續(xù)的時間能夠覆蓋黨的奮斗歷程的各個歷史階段”。上海作協(xié)黨組書記、副主席王偉說,“我們規(guī)劃紅色題材的文學創(chuàng)作要加強系統(tǒng)性、連貫性,不僅要寫起點、寫早期的足跡,也要寫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的光輝,還要寫新時代的新履跡?!币虼?,上?!凹t色文學”書寫是體系性的,也是連續(xù)的,它是一個未竟的項目。我們相信,隨著紅色書寫的深入,上海作家的傾心參與,上?!凹t色文學”一定會更豐富成熟、多姿多彩,在上海這座城市與“海派文學”并肩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