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玲:文學變局中的“變”與“不變” ——中國作協(xié)“文學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講堂走進陜西吳起
時代飛速變化,人們似乎也變得越來越匆忙,可是,在飛速變化的時代,那些有價值、有高度、有深度的文學一直等著我們停下腳步去閱讀,去聆聽,去感悟,去對話,去共鳴。文學,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魅力,照亮生活,溫暖人心,給前行者以勇氣、希望與力量。
中國作協(xié)“文學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講堂走進陜西吳起活動現(xiàn)場
6月2日,由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辦,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延安市作家協(xié)會、中共吳起縣委宣傳部承辦的中國作協(xié)“文學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講堂暨優(yōu)秀文學作品朗讀會在陜西省延安市吳起縣舉行。廣西文聯(lián)副主席、評論家、《南方文壇》主編張燕玲以“文學變局中的’變’與’不變’”為題,為吳起縣宣傳文化系統(tǒng)全體干部、縣作家協(xié)會全體會員、全民悅讀協(xié)會全體會員以及全縣文學愛好者等300余人帶來一場生動的講座。陜西省作協(xié)副秘書長、創(chuàng)聯(lián)部主任王曉渭,延安市作協(xié)常務副主席霍愛英以及吳起縣有關領導齊寧、劉宏彥等參加活動。
延安不僅是中國革命的圣地,也是文學的朝圣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文學公益大講堂走進延安,走進吳起,是一次精神的尋根與禮贊。
張燕玲作講座
文學格局的“變”與“不變”
多媒體與全球化深刻影響了文學格局,文學創(chuàng)作與批評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與挑戰(zhàn),有難度的寫作成為一種藝術理想。張燕玲認為,發(fā)展迅速、便捷實用的多媒體正在試圖抹去人們的生活記憶,抹去個體鮮活的想象和經驗,甚至隱去代代相傳的民族文脈。文藝創(chuàng)作首先是個體的、自我的,然后才是社會的。作為寫作者,在全球化和網絡等多媒介的復雜語境中,“我們個體的經驗世界正在經受沖擊和挑戰(zhàn)”“我們賴以形成的對世界對自我的認知其實大多來自媒體,來自間接的經驗”。她以90后作家王蘇辛的小說《白夜照相館》為例加以說明。小說中,城市的大量新移民在深夜?jié)撊胝障囵^,以做舊照片虛構和偽造過去,并自己相信它,以便重新開始人生。年輕一代作家在告訴我們,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虛構”的時代。張燕玲說,這是時代變化的表象。然而,任何人都是有前史的,都需植根本來,這是不變的。為此,虛構過去其結局必然是悲劇性的。
張燕玲指出,在整個文學格局中,全球化引發(fā)的是人們審美形態(tài)和審美方式上的“變”,引發(fā)的是文學載體的“變”,但是文學本身的基本命題與本質沒有改變,文學依舊在呈現(xiàn)繁華、復雜、多變的大千世界,書寫各式各樣的人生與命運,文學依舊關注“人”,關注人心、人性。而作家的高下,就體現(xiàn)于對“人”的態(tài)度,并以魯迅、老舍等經典作家為例。她說,“我們在檢討文藝樣式更新變化的同時,是否也要追問思考哪些東西是‘不變’的?我想,不變的是對文學本身的認定,是對專業(yè)精神的堅持,是對人類的古老文明與經典文化血脈的融通與傳承?!彼龔娬{,文學作為人類精神最內在的本質反映,其核心的含量、重量和質量是不可能改變的。文藝的審美功能與教化功能是不變的。
不僅如此,全球化與多媒體時代甚至衍生、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空前豐富而寬闊的文學格局,文學在面臨挑戰(zhàn)的同時也生發(fā)出種種新的生機與可能。張燕玲說,全球化背景下,文學論壇、與世界文學對話日益增多,尤其是與我們芳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學的對話。這種建立在互相尊重基礎上的文學對話,有助于文學取長補短、求同存異以及思想、理論、方法的互相融通、互為補充。張燕玲說,多媒體時代,文學成果的共享已經成為近年來世界性的文學收獲。
延安市各區(qū)縣作協(xié)會員以及文學愛好者認真聆聽講座
文學創(chuàng)作的“變”與“不變”
張燕玲說,“任何一個人在新媒體時代都可以找到發(fā)表散文的自由空間,散文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一種泛化、多元傾向”,出現(xiàn)許多違背散文本質的偽散文,傷感、濫情,不及物,假大空。散文寫作的辨識度降低,散文創(chuàng)作雷同化、同質化現(xiàn)象突出。散文寫作熱潮并沒有為散文贏得脫胎換骨的機會,反而個人和個人性則越來越成為問題。這是最大的“變”。
張燕玲認為,散文是文體遺產中最為豐富的文體,散文不變的或者說最大的特征就是真我相見,即用文字訴說生命、思想、性情,而不僅僅取決于技巧。散文是寫作者自己生命里帶出來的氣韻和風骨,正如賈平凹所說的“你如何看待自己,就怎樣寫散文”,散文是以“我”為中心的敘事活動,必須以真面目對待讀者,容不得虛偽。散文介乎詩歌與小說之間,是獨白的藝術,是自述,不是敘述。衡量散文高下的兩個標準也不會改變:自由,性情。自由是散文的精神,性情是散文的靈魂。張燕玲強調,好的散文一定充滿性情、頗具風骨,而且文體自由,有真誠扎實的寫實精神。當下讀者對非虛構文學的熱情恰恰反映了對虛假散文的厭惡。她告訴在座的散文寫作者,散文寫作就是一面“照妖鏡”,一個人的情懷、學養(yǎng)、胸襟、文字功底等,在鏡前絕無逃遁之處。
談及批評,張燕玲從“媒體批評”一詞切入。全媒體環(huán)境下,發(fā)行量、票房、收視率、作家富豪榜等成為重點關注的對象,這種大環(huán)境對批評家本身帶來沖擊和挑戰(zhàn),批評家的批評心態(tài)和批評立場在一定程度會受到影響。這是一個大的“變”。由此,張燕玲認為,當下有效的批評在今天仍然是有難度的,面對這種狀況,張燕玲認為,不會改變的是,批評家們依然應有勇氣談論“美學風格”,談論這部作品為當代文藝貢獻了什么、給時代和歷史帶來了什么,談論這部作品是否有所缺失,是否為真跡或者贗品??疾煳乃嚺u是否稱職,就在于是否“言為心聲”,講真話,更要講道理,這成為批評家是否有藝術良知與擔當精神的一個重要標識。她強調,有擔當?shù)呐u才是真正的批評,真正的批評才能推動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誕生。
全媒體時代不少作品已經是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相結合的產物,文學載體的變化也催生出新的文學形式、文學門類,其對知識體系的更新、對文學讀者的爭取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視。但應該看到,新舊媒體具有貫通性,一脈相承。張燕玲以網絡文學為例,她認為,網絡文學的樣式和審美形態(tài)確實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現(xiàn)出新的經驗,但是,網絡文學的文體內核變化并不大,更多地繼承和復活了中國古典小說中以說書人說故事為主的傳統(tǒng),以文字講故事,寫人的世界是不變的。她指出,變的是我們對文脈的融通和轉化能力,即我們是否有感受力和判斷力,猶如撞鐘,所謂“小扣小鳴,大扣大鳴”。
文學閱讀 回到經典
講座重點內容是關于文學閱讀。張燕玲說,與海量的凡庸之作相比,要選擇經典作品,就如許多科學、工具理性過時,而古神話、安徒生、屈原、《小王子》《堂吉訶德》、魯迅、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等,還生氣勃勃,而且也不存在被現(xiàn)在或將來的天才超越的危險。經典作品不僅在個體精神與理想主義上可以潤澤心靈與涵養(yǎng)文化,還有利于文脈的傳承。從古至今的經典作品里有一條脈絡清晰的文脈,閱讀即傳承。她引經據典,為現(xiàn)場的聽眾列舉了古今中外許多經典作品,包括《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又分享她新近閱讀“藍色東歐”系列等作品。并建議大家讀讀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拔覀冏钤绲奈膶W教育,都是世界最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哺育成長”。
在對待經典的態(tài)度上,張燕玲說,既要心懷敬畏、尊重經典,又不盲目仰視崇拜,而是以一種平等立場與視角,有時甚至持質疑、批評態(tài)度,與之展開平等對話,這樣才能更好地學習經典、掌握經典,努力提升自己理解經典而不是匍匐在其腳下。
吳起縣全民悅讀會成員朗誦張燕玲散文作品《好水如風》
吳起縣全民悅讀會成員朗誦《母親的嘆息》
講座結束后,吳起縣全民悅讀會成員還深情朗誦了《吳起退耕還林賦》《礎石》《走進梁家河》《母親的嘆息》等作品。
與會領導及延安市各區(qū)縣作協(xié)會員合影留念
(攝影:李英?。?/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