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40年》第5集|與青春有關的黃金時代
1990年,一部轟動全國的電視劇《渴望》橫空出世,被稱為中國電視劇發(fā)展歷史性轉折的里程碑。這部電視劇的主要策劃人是鄭曉龍和王朔,其實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從《頑主》《編輯部的故事》再到《過把癮》,王朔的名字,被無限循環(huán)在千家萬戶的熒屏里。
(《渴望》《編輯部的故事》《過把癮》《頑主》影視海報)
時光倒回上世紀80年代,在那個全民皆看小說的文字黃金年代,王朔剛滿三十歲,正值而立,已經在文學刊物《當代》上發(fā)表了幾部中篇小說。出版人金麗紅曾是華藝出版社的編輯,當她看到發(fā)表在《當代》上的《空中小姐》之后,立刻被王朔獨特的寫作方式吸引,從此開始了與王朔長達十多年的合作,她用“起起落落,喜喜悲悲”來形容這段難忘的出版經歷。
談及發(fā)現王朔與尋找王朔的經歷,金麗紅談笑風生地說自己還使用了一些小手段:實際上我和王朔我們倆是一個院的,都是部隊大院。當時我父親的官比他父親的官大,于是我就給他父親打了個電話,說想找王朔出書,讓王朔來一趟出版社。他爸爸答應得非常痛快,于是兩三天之后,王朔就自己“送上門來了”。
王朔的小說所折射的都是50后到70后們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接地氣的表達方式,詼諧戲謔的語言風格,使得他的小說一經出版,迅速俘獲了大量讀者。然而,當他以卓爾不群的徹底反叛姿態(tài)踏足文壇時,卻給正統的文學圈一種非我族類的異樣感。華藝出版社為這個年輕、有爭議的作家出了文集之后,積累多年的“矛盾”,一下子爆發(fā)了。金麗紅感慨地說:“從96年開始那一整年,我都在為王朔文集做檢討。真的是足足寫了一年多的檢查。”
(華藝出版社出版的《王朔文集》)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改革開放即將進入第三個十年,市場經濟全面到來。
1997年,馮小剛執(zhí)導、王朔參與編劇的中國內地首部賀歲電影《甲方乙方》上映。
同樣是在1997年,一個當時被文壇稱之為“另類”的作家王小波逝世。
上世紀50年代出生于北京一個革命知識分子家庭的王小波,在青年時期經歷了上山下鄉(xiāng)的知青歲月,改革開放后開始海外游學并從事寫作。[臺灣這獎也算不上大獎,就不提了吧。]在《黃金時代》中,王小波用黑色幽默的筆法,直接表達自己的“文革”體驗,將這一浩劫對個人價值、自由、智慧和道德的傷害,舉重若輕地勾勒出來。
北京日報首席編輯、文學評論家李靜曾于94、95年間擔任過王小波的文學編輯,因為近距離接觸過王小波,對王小波有更直觀的感受。她認為,除了文字的力量之外,王小波的人格魅力更吸引人?!八雌饋礤邋邋蒎莶恍捱叿?,但是待人特別好,我那時經常去他家找他對稿子,他們夫婦(王小波和李銀河)還經常請我吃飯,聊一些家常的話題,讓我感覺很溫暖?!蓖跣〔ㄔ浰徒o李靜一本簽名版《黃金時代》,那也是李靜最珍藏的一本書籍。
(王小波著作《黃金時代》)
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小波傳》的作者房偉認為:“王小波的存在,對當代文學起到了一定的開拓意義。讀王小波的作品,就像是看到了一臺非常精密的科學儀器,充滿了像萬花筒一樣變幻莫測的可能性。這種小說形態(tài)在我們中國來說,是非常少見的。他的小說中所包含的自由、理想、浪漫主義,包括理性、寬容、性愛、有趣這樣的一些元素和精神,都使中國當代文學有了一種新的發(fā)現和發(fā)展的可能性。”
改革開放四十載,在網絡、科技、智能、多媒體等等的飛速發(fā)展下,文學也借由更多載體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樣式,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文化群體的需求。從王朔現象到王小波熱,這兩個在上世紀90年代文學轉型大背景下所激發(fā)出的文化現象,無疑引發(fā)了廣泛的關注與思考。世紀之交,當代文學也在不斷的探索中進入了包容而又多元的盛夏,文壇百花園里得以開出更多奇麗的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