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子誠,男,1939年生。廣東揭陽人。1961年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yè),留校任教至今。1991~1993年在日本東京大學講授中國當代文學等。現(xiàn)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著有《當代中國文學的藝術(shù)問題》(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作家的姿態(tài)與自我意識》(陜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當代中國文學概觀》(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中國當代新詩史》(合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中國當代文學概說》(香港青文書屋1997年)、《1956:百花時代》(山東教育出版社),其著作多次獲北京大學、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科研成果獎。1982年任中央電大中國當代文學課程主講教師,并參加編寫教材《中國當代文學講稿》(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4年)。1986年任中央電大中國文學課程主講教師,參加編寫教材《中國文學(當代部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1987年再次擔任中央電大中國當代文學課程主講教師,參加編寫教材《中國當代文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1998年任中央電大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語言文學與歷史學學科組成員。
對于20世紀的中國文學,目前已有多種概括方法,在文學分期上也提出了多種方式,以“20世紀中國文學”命名的文學史著作,已經(jīng)和即將有多種問世。不過,本書仍繼續(xù)沿襲那種將本世紀的中國文學劃分為“現(xiàn)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處理方法。按照這一劃分,“現(xiàn)代文學”在時間段落上,指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到40年代末期的文學,而“當代文學”則指50年代以后的文學! ≡谥袊箨,“當代文學”的提法,最早出現(xiàn)在50年代后期。雖然1959年“建國”十周年時,文學界的權(quán)威機構(gòu)和批評家在描述1949年以來的大陸中國文學時,并沒有使 [詳細]
發(fā)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朧詩和朦朧詩運動,距今已經(jīng)20余年。在文革結(jié)束后的歷史轉(zhuǎn)折時代,朦朧詩是當時激動人心的思想、文學“解放”潮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當代新詩革新的起點。它所表現(xiàn)的激情與表達方式,為后來的新詩寫作者開啟了富有成效的創(chuàng)造空間。今天,重新編選這些作品,不僅出于詩歌史研究上的考慮,也是為著對朦朧詩的那些并未失去的價值的重新確認…… [詳細]